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王薪:走不完的山 隔不断的情

王薪
2017年06月21日13:4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王薪:走不完的山 隔不断的情

  作为参与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的记者之一,5月的夏天,我来到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的八好村。出发之前,脑海中关于它的所有概念只是“八好是一个贫困村”。在网络上搜索不到关于八好的详细信息,种种未知,满心期待。

  从大化县城驱车3小时左右,一路山连着山,路盘着山转,最后到达大山深处的八好村。第一次置身这么偏远的深山区,能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

  在八好,祖祖辈辈的瑶族村民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居住生活。听村民说,八好的“八”其实是从“爬”音变而来,当地除了去年修好的一条通村公路外,进村入户都是要走崎岖不平的山路,从直立行走最后累成“爬行动物”,手脚并用。

  抵达村子的第二天,我便开始“巡山”,走访山中瑶家人。由于语言不通,听不懂瑶话,所以每一次出发都需要有个翻译陪伴。全村近500户人家,大都住在道路不通的山里,超过60%的家庭是贫困户,当地村民又靠天吃水,土地石漠化严重,九分山一分地,很难发展产业,种种现实下,每走一步都感觉眼前这山好像变得更高而人却更渺小了。

  八好村的贫困就像刀子割破皮肤流出鲜红的血一般,让人疼且清晰可见。路是这个村子的硬伤,也是村民们的殷切期盼,然而当地连绵不绝的石山和缺水又使得在当地修路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八好村的扶贫是真真正正的“攻坚”。这里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是除沙漠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有趣的是,这里却同时属于中国长寿之乡,有不少长寿瑶族老人。他们久居深山,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新鲜空气,吃野菜,喝玉米糊。玉米是当地人过去的主食,吃大米也不过是近些年才有的改变。村里没什么耕地,唯一的农作物玉米也是在被石头填满的山地里“见缝播种”。收获的玉米除了人吃,一部分喂养家畜,一部分还酿制玉米酒。

  瑶族人和玉米酒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家有远客到,瑶家人都会准备玉米酒,进门一杯酒,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热情好客在瑶族人这里像是与生俱来。此次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也正是要求记者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入乡随俗,采访也会变得更顺利,更容易发现“真”。

  八好村有一所八好小学,这里是全村唯一拥有手机信号和网络的地方,离开学校走进山里就意味着与外界暂时失联。这里也因此成为我驻村期间的驻点。学校里400多名瑶族学生,6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

  八好小学一半以上学生住校,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外出务工,他们从学校回山里的家会耗时很久,最远的需要行走3个多小时。每个周五下午3点学校放学,为的就是确保家远的孩子可以在天黑前走到家,周日下午返校。

  5月是当地雨季,常常下雨。如果碰到周五或周日下大雨孩子们也必须冒着雨回家冒着雨返校。无论如何,住校学生周五都必须要离校回家,因为周末食堂不供应饭菜。

  我在驻村期间,有次进山入户被大雨困住,雨下了好几个小时,难得体验了一次雨中和雨后走山路的感觉:一个字叫“难”,两个字是“危险”,走在被雨水冲洗过的石头路上如履薄冰。想到这可能对八好小学的孩子们以及八好村所有村民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些敬佩,却也心酸。

  可以说,在八好修的路越长,当地脱贫的路就会变得越短,这也是八好村所有村民的共同夙愿。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