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上影节:从"雪白的丝绸"到"黑底的胶片"

2017年06月24日07:2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你能想象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是搭建在上海影城5楼会议室里吗?你能想象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部分资金是靠演员和企业捐赠的吗?你能想象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海外电影人来当评委是多么难吗?

可又为什么不能想象呢?胎儿就是那样柔嫩、脆弱,但她却有着难以想象的生命力,当她被一个梦想守护着的时候,终会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有这样的梦想,从创始人之一的吴贻弓先生,到之后无数为电影节付出心血的人,都有这样的梦想——我们要做中国自己的电影节,服务中国的观众,让电影成为传递中外文化的桥梁。

几乎见证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整个成长过程的工作人员王佳彦这样回忆道:“从第一届的8家影院到如今45家影院,从100多部展映影片到今年500多部,这是我们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而我,就是服务好观众、服务好影迷,希望再为电影节做一点事情。”

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的“初心”,同时也是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很重,但并不沉,反而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手去做的动力。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进“一带一路”的文化合作和交流成为一项重要使命。一年前,为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塔林黑夜、孟买、开罗等A类国际电影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更是加大了合作力度,邀请了14个沿线国家的15个电影节的代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说,坚持文化先行,坚守和建设“一带一路”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筑梦路上,文化先行,电影节责无旁贷。

电影是文化交流最好、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因为电影声形并茂、元素丰富、博采众长。如果说当年的“丝绸之路”连通东西方文化的纽带是雪白的丝绸的话,那么如今起到这个作用的是黑底的胶片。影视文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深化交流、产生共识、形成合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及独特的优势,因此,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将贯穿于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始终。

上海国际电影节旺盛的生命力,还源于独具特色、坚持风格的品质,做与别人不一样的电影节,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这也是电影节创办的“初心”之一。

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个重要的单元——亚洲新人奖就别具一格,不仅参评的电影、导演很新,就连评委们都希望自己放下原有的身份,作回一个纯粹的观众,去寻找新人作品中的闪光点。

评委之一的美国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沃纳表示,平时看电影总是看这个电影要怎么卖得好,定价如何,怎样营销,但这次看的是电影独特性,有没有打动自己的地方。马来西亚作家陈翠梅则认为,欣赏这些新人的作品感觉如沐春风,她并没有给那些年轻人什么建议,而是希望他们“放手去拍”,不要在乎什么时机成不成熟。

作为评委会主席的王小帅对新人作品最有发言权,这些年他投身监制工作,扶植新人。在刚刚出道的时候,王小帅就自编自导拍摄了《冬春的日子》,之后《十七岁的单车》《青红》都是中国青春电影的代表作。王小帅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电影创作者成长发育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当年自己创作时的那种原始冲动,如今在这些新人身上一样存在。

王小帅把这种创作冲动称为“电影荷尔蒙”,很艺术,也很纯粹。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作品,都是导演的第一、第二部作品,其中蕴含着许多纯粹的“电影荷尔蒙”,也许并不成熟,但王小帅说:“可能十到二十个导演中间,有一个人能发现生活里值得挖掘和体会的地方,就值得我们期待。他就是一颗种子,就能够在上面发芽。”(张逸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