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全媒体时代如何掌握性别事件传播话语权

姚鹏
2017年07月05日07:06 | 来源:中国妇女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全媒体时代如何掌握性别事件传播话语权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深刻变革,也让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新媒体的话语权迅速增长,部分传统媒体则快速边缘化。似乎,在新技术浪潮面前,传统媒体江河日下几成定局。

然而,由于网络平台的低门槛、开放、匿名等特性,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虚假报道盛行,舆情频繁反转,“标题党”大行其道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公众的信任感。

在复杂的舆论场面前,如何设置性别议题,捕捉性别热点话题,并以专业的分析和报道视角,评判性别热点事件,引导舆论导向性别平等,值得深入思考。

过滤不实信息,还原性别事件演进的真实状态

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无论传播的载体和技术怎样变迁, 公众对于真实信息的追求不会改变。当前,网上各类虚假新闻频繁出现,根源在于传播者对信息源不加核实,一味追求速度或是轰动效应,而发挥自身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的专长,用权威消息最大限度地压缩假消息的传播空间,做值得公众信赖的网络信息“过滤器”,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前提。

2017年1月20日,一则关于安徽太湖16岁女孩因被父亲逼迫嫁给36岁男人,愤然喝农药自杀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尽管事实尚未明晰,但信息中的“逼婚”“老男人”等字眼已经令舆论为之哗然。中国妇女报社融媒中心通过数据分析作出舆情研判后,迅速指派记者前往调查采访,成为事件曝光后第一家赶赴事发地并见到当事人的媒体。

通过与女孩及其家人面对面的交谈,以及大量的走访核实,记者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女孩服药自杀并非因为父亲逼婚,而是对好吃懒做父亲长期以来的积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父亲改变。整个调查过程中,报社后方全媒体平台始终与前方记者保持密切配合,通过微博随时发布第一手信息,最大限度避免了谣言“满天飞”的情况。

这一案例充分证明,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仍具有重要意义。在报道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时,记者必须对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进行多路信源交叉印证,尤其是必须“到现场”,这些严谨的报道方式往往会对揭开事实真相起到重大作用,也会赢得受众的真心认同。同时这对于客观、真实地展现热点性别话题具有正面意义。

当下,“反逼婚”已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尤其对女性大龄青年来讲,“反逼婚”甚至已成为其坚守性别平等主张的一种标签。与逼婚有关的话题往往引得热议,这也成为部分信息源故意扭曲事实,以赢得受众的方式。通过专业团队的报道和采访,还原事实真相,有利于引导舆论的导向。

捕捉热点,以事件为载体传播性别平等理念

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互为表里。当下,复杂多变的互联网舆论场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新主场,在全媒体时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互联网上为社会守护好正确的价值观,同样是传统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妇女报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女性权益鼓与呼作为在全媒体时代塑造引导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在涉及女性权益的问题上始终勇于亮剑发声,决不做态度暧昧的看客;在网络舆论场上为维护女性权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和价值。

2017年5月,所谓“女德文化研究学者”丁璇在江西九江学院举办讲座,言论中包含“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大量荒谬观点。中国妇女报迅速作出反应,派出记者赴九江调查,同时通过全媒体平台表达了严正的立场,指出“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既不符合男女平等的基本要义,又与一般的生活常识相悖,无非就是束缚女性、奴役女性、压迫女性的歪理邪说”。

此后,正反双方在网上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女德”讲座主办方和丁璇都为自己进行了辩解,一些拥趸也对丁璇表示支持,但在“女德”问题上,中国妇女报的态度始终清晰而坚定,并得到了大批有识网友的拥护,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还专门发表文章表示声援,题为《女专家高校里讲妇德,妇女报都看不下去了》。最终,事发地九江学院承诺今后将对各类讲座严格把关,讲座的主办方则被业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半年的活动。在这一事件上,中国妇女报全媒体平台以正确的舆论为武器,成功地捍卫了女性权益,传播了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

善设议题,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网络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设置受众关心的议题。对于中国妇女报而言,设置与女性权益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有思想深度的解读和剖析,推动媒体议题成为公众议题,是唤起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引导社会共识形成的有效方式。

2017年2月,中国妇女报通过全媒体平台发表观点:“剩女”这个词早该彻底消失,指出,“剩女”一词反映出社会在单身这件事上对两性宽容度的差别,“剩女”有罪论给大龄单身女性造成的压力更是令人震惊。随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平台持续跟进这一话题,通过采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以及上海大学学者,进一步指出,“剩女”论是“女大当婚”观念的延引,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够尊重人,对于女性更是从婚姻到事业的全面围剿。

在一系列文章引起高度关注,得到了网友们的充分响应之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平台又趁热打铁发出呼吁,恳请媒体同行把“剩男”“剩女”列为禁用词,不要再以婚否来标签和评价女性,这一倡议也得到了网络媒体的广泛转发。应当说,中国妇女报的这一系列报道展现了善于设置话题对推动性别平等理念传播的意义。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调整的重要时期,互联网成为社会面临的“最大变量”。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这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责任。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应抓住全媒体融合的契机,以专业的新闻报道方式,掌握中国社会性别舆情和实践演进的真实状态,善于捕捉性别热点事件,在事件报道中融入和传播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同时要善于设置性别议题,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抢占先机,适时引导舆论,推动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