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把握新闻资源运用中的“时度效”

胡光华
2017年07月06日13:5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把握新闻资源运用中的“时度效”

   新闻作品能否出彩,关键在于记者对新闻资源的运用是否合时局和时机

   把握好新闻资源挖掘的“度”,记者心中要有一本“谱”,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样自然就能把握“度”,采写出抓住时代脉搏、触摸社会心跳、感知群众冷暖的好新闻

   对新闻资源,要有效、合理地开发运用,灵活变换主题、重点和方式,使读者易于而且喜欢接受

  新闻记者每天都在接触各种新闻资源。对新闻资源的不同把握、运用,决定着新闻作品水平的高低。作为党报记者,应练就驾驭新闻资源的能力水平,及时准确向群众传达党的声音,反映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树立党媒的新闻权威性。作为省级党报驻地记者,笔者长期在一线采访,从实践中领悟到要出新闻精品,必须把握新闻资源运用中的“时度效”。

  “时”——适时开发新闻资源

  “时”包含时局、时机。一条新闻能否获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在于对新闻资源的运用是否合时局、时机。所谓时局,就是新闻资源符合当前宣传形势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这是新闻采访的最大前提,这个也比较好把握。但对于采访“时机”的把握,则是见仁见智的事,也是体现记者业务水平的重要方面。

  2005年10月,笔者在江西丰城市采访,听说当地将引丰城矿务局的瓦斯入城,作为居民燃气。当时,离工程开工时间尚早,于是笔者将这条新闻资源牢记脑中。数月后,瓦斯燃气工程启动,丰矿市场化开发的瓦斯发电项目也通过了上级审批。笔者立即赶去采访,写出了独家新闻《丰矿综合开发瓦斯变害为利》,稿件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2016年2月,江西宜丰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天然阔叶林毁林犯罪生态补偿机制,犯罪嫌疑人营造阔叶林补植复绿修复生态的,可依法对其使用取保候审、不起诉、适用缓刑等法律措施从宽处理。得知后,笔者便思考:马上采写只能写成信息发布式的稿件,看不出此举的效果,时机不太成熟。于是,笔者开始跟踪此事。到2017年5月,效果显现出来:全县督促16起补植复绿案件有序进行,533亩被破坏的天然阔叶林得以补植。于是笔者抓紧采写,在《江西日报》头版显位发表消息《宜丰:谁毁天然阔叶林让谁埋单》,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可见,抓准事物发展的关键节点,把握好关键的采写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培养适时开发运用新闻资源的能力,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蓄养新闻资源的耐性,以及抢抓成熟时机的灵敏性。具备这些业务素养,才能在最佳时机写出最佳的作品。

  “度”——适度挖掘新闻资源

  采写新闻像挖矿,开采不充分或过度开采都不科学。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将新闻资源“吃深”“吃透”“吃出最好的味道”。然而面对新闻资源,人们往往过度挖掘、过度解读,以致产生负面影响;或是挖掘不充分,总是欠缺火候,产生新闻素材的浪费现象。

  适度挖掘并非要人畏手畏脚。面对优质新闻资源,应当有“大度”观念,放开手脚充分挖掘它里面的内容、背后的故事。2016年笔者采访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时,了解到她和居民之间感人的故事,掌握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回去后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社区百姓的贴心人》。5个月后,笔者再根据当时采访的故事,又发表了两篇小通讯《撞出来的好“母女”》和《爱的“感染”》。后面两个发表的故事,当时不适宜放入人物通讯,但因为极其感人又不能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好优质新闻资源,笔者打破常规,用小说般的语言,写成了这两个新闻故事,受到读者好评。

  把握好新闻资源挖掘的“度”,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一本“谱”。即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有了这本“谱”,自然就能把握“度”,采写出抓住时代脉搏、触摸社会心跳、感知群众冷暖的好新闻。

  “效”——灵活运用新闻资源

  对宝贵的新闻资源,要合理性地开发运用,灵活变换主题、重点和方式,使读者易于而且喜欢接受。笔者认为,在纷繁复杂的新闻资源面前,记者要做一个“杂家”,即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好新闻资源,选择性地通过消息、通讯、评论、报告文学等形式,彰显新闻素材中蕴含的价值。面对新闻资源,运用时随机应变,才可谓把住“效”字。

  有家养猪企业吸引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就业,笔者前去采访后发现这家企业在互联网运用上走得很前卫,并成为全国第一家网络卖活体生猪的企业。笔者思考着:同样的新闻资源,写高学历青年养猪并不稀奇,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而互联网卖活体生猪,却是全国首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于是,笔者灵活运用此素材,改变写作主题,最后在报纸头版发表通讯《生猪走进了互联网》,宣传效果非常好。哪个主题更有宣传效果,考验的是记者对新闻资源的灵活有效运用。

  一次进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对笔者说了几句话:“当干部不能马虎,有些小事第一次没处理好,就是一条沟,可以跨过去;第二次又没处理好,就变成一条河了,只能绕过去;第三次再没处理好,就是一堵墙了,怎么也走不过去”。此话很有哲理,也接地气,令人有写作的冲动。但如何写出“效”?写村支书办的实事好事可以体现这句话的含义,但效果不佳。笔者想到了评论的方式,于是以《沟、河、墙的启示》为题写成评论刊发,获得报社月评好稿。

  新闻资源的灵活有效运用,无固定的套路可言。记者不应因循守旧,而要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多维度、深层次地开发、挖掘、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新闻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在新闻事实面前把握好“时度效”,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闻精品。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社宜春分社)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