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南湖晚报》"小记者" 参与式文化打造新型媒介生态

邓钰路
2017年07月11日13:3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参与式文化打造新型媒介生态

  《南湖晚报》“小记者”进行社会实践。资料图片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深入,以传受互动、受众广泛参与为特征的新媒介传播孕育了丰富的参与式文化,进而打造了一种新型媒介生态。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湖晚报》从上世纪末开始组建“小记者”队伍,之后逐年壮大,到今年已经拥有5万名“小记者”。在“小记者”团队的运作中,特别是近两年顺应媒介融合的潮流,《南湖晚报》注重参与式文化的运用,为“小记者”提供平台、构建社群,通过参与和互动,创建属于自己的传播空间,形成自己独特的社群文化。

  “粉丝”圈层重构传受关系

  淡化大记者、大编辑的身份标签,打造“庆华姐姐”粉丝群体。成长周刊部是《南湖晚报》负责“小记者”培养的部门,部门的负责人庆华姐姐本来是当地电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当地“70后”“80后”的人很多是听着她的节目长大的。在“小记者”参与式文化的营造中,《南湖晚报》顺势而为,围绕“庆华姐姐”打造成长品牌,构建了“庆华姐姐”的“粉丝”圈层。“95后”“00后”的很多“小记者”家庭两代人都成为“庆华姐姐”的忠粉。“庆华姐姐”的粉丝圈层不断扩大,《南湖晚报》“小记者”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强化“小记者”主人翁意识,树立他们身边的“榜样”。去年,在《成长周刊》的版面上和官方微信上都开设了《我要上头条》专栏,让小朋友们自荐成为头条人物甚至封面人物,成为同学中的“小明星”。每年还邀请已经长大成才的“小记者”代表撰写成长专栏文章,向现在的“小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青春故事,用现身说法鼓励、引导“小记者”健康成长。

  以兴趣爱好“群分”“小记者”队伍,组建高黏度社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共同的兴趣也是最好的导师。如果说5万名“小记者”的团队是以“小记者”头衔冠名的大社区,那么,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的各种活动小组就是黏合度更高的小社群。

  注重参与提升新媒介素养

  《南湖晚报》通过将报纸阅读引入学校、组织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利用网络新技术强化与“小记者”的互动等形式,营造了强烈的参与式文化氛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参与中展现创造力的“积极受众”,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众、媒介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在提升“小记者”传统媒介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新媒介素养。

  “小记者”投稿、大记者编稿发稿;“小记者”参与的活动,大记者来组织、采写报道——这是传统的运作模式。《南湖晚报》几年前就对这样的模式进行了大胆革新,鼓励“小记者”们喊出“我的周刊、特刊我做主”的口号,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小记者”全程参与办报办刊,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记者”“小编辑”。

  同时,组织“小记者”及其家庭参与公益活动是《南湖晚报》“小记者”的传统,“周周有小活动、月月有大活动、年年有品牌活动”已经是常态。粗略统计,去年《成长周刊》的100多场“小记者”活动,有三分之一是优秀“小记者”参与组织和创意的,90%以上的活动报道都是“小记者”自己采写报道的,几乎所有的活动,“小记者”和家长们都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进行了积极主动的传播。

  “小记者”全程参与办报办刊和制作新媒体,对新形势下的报纸生产流程和媒介融合趋势有了全新的认识,建立了报社与未来读者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让许多孩子对报纸充满向往,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认同感。而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自带“95后”“00后”的话语体系,创造了被同龄人认可和喜欢的传播文本。《南湖晚报》“小记者”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小读者是主动的信息制造者、分享者、传播者,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受一体”的新型媒体生态也正逐步形成。(作者单位:南湖晚报社)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