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新闻精品离不开工匠精神

沈振建 沈晓华
2017年07月19日16:25 |
小字号

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那种自言自语、枯燥干涩的新闻报道再也难以吸引读者。因此,作为媒体人,只有不断接受挑战,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增强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毅力,探索出战胜困难的方法和路径。要时刻清晰地认识到,新闻产品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媒体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影响受众的消费,也更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发展。

工匠精神是精品生产的源泉

工匠精神的特征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新闻作品及其生产方式、发布方式、评价方式等,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湖州日报报业集团精品生产的做法是创新思路,把精品生产摆到突出的位置。统一思想,形成创优意识、精品意识、竞争意识,这是全力提升精品生产能力与水平的前提与保证;创新机制,把精品生产体现在工作的全过程。在各媒体各类新闻生产与评比中,全面对接浙江新闻奖的评比标准与办法,有计划有步骤推动精品生产工作;创新办法,把精品生产落到实处。成立精品生产指导小组,负责精品生产的策划指导、考核评比、研讨交流,每月对各媒体推荐上来的作品,评委们进行认真的讲评和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各媒体。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一。真正的工匠从来都要面对浮躁的现实,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和忍受寂寞。湖报集团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以强改文风为突破口,针对新闻采编存在的“长、空、硬、浅、呆”等老大难问题,先从基础做起,出台了《关于以踏石留印的作风 全力提升媒体质量的若干意见》。按新闻规律、传播规律,对采编实行“硬约束”,彻底屏蔽不符合现代传媒“短新实活”要求的“产品”。围绕“给谁看”“为啥写”“如何写”这一重点完善各项制度,用强有力的措施,把精品生产落到实处。

工匠精神是精品生产的动力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把自己喜爱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到极致。就新闻工作而言,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担负起记录时代脉动的重任。

地市报在创新题材方面无法与中央、省级大报相比,但是拥有可挖掘的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便于形成独家占有、以小见大的优势。“垃圾围村,回不去的故乡”近年来成为公共话题。此前,湖州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发电,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发电。《湖州晚报》记者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如何收集,对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什么变化,采写消息《湖州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发电》,被评为当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面貌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内容包罗万象。这就需要媒体耐心、专注,冷静分析种种发生的事情和传入脑海的信息中,哪些有新闻价值,并深入挖掘其闪光的主题。此前,《湖州晚报》记者在德清县采访,发现该县农村正在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把经营性资产量化到农民,发放股权证。记者觉得这项改革很有新闻价值,于是记者4次去德清农村采访该题材,采写了消息《德清30万农民成为股东》,刊发后获得当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工匠精神是精品生产的保障

湖报集团将新闻精品生产情况作为记者编辑业务考评、绩效奖励的重要内容,在内部考核、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倾斜。考核时对来自基层有高价值的作品,按超过一般重点稿件的标准打分。在该集团月度、年度评比各类好新闻中,重点推荐深入基层、扎实采访、文风清新的稿件。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奖励制度等,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记者编辑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采编精品。

须知受众的新闻需求始终客观存在,那些能打动人心的优秀新闻作品始终会有传播的土壤。应不断发扬工匠精神,牢固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读者奉上无可挑剔的精品力作。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作品,才能实现全力提升新闻媒体的质量目标,切实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