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文报纸如何“通吃”中外读者?

——看《中国航天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报道

郝天韵
2017年08月01日13:4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文报纸如何“通吃”中外读者?

备受关注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虽已落下帷幕,但作为我国唯一一家权威介绍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中国航天报》为此次盛会策划并进行了4个专栏的报道,其前期准备之充分、报道深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报道。

一张中文报纸如何“通吃”中外读者?他们又是如何在坚守专业阵地的同时打破学术门槛,使行业盛事引发各行各业的关注热潮?我们且看《中国航天报》实战见真章。

事先准备 提前预热

早在大会召开前的几个月里,《中国航天报》就与大会主办机构深入沟通,对本次大会的参会嘉宾及主要议题进行了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同时,结合采编团队集合众智拟出的策划方案聚焦各自采访重点,成立报道小组等,明确责任分工。嫦娥五号对于中国深空探测有什么意义?欧洲太空局关于月球国际合作有什么设想?洛马公司载人空间探索项目有什么最新进展……带着这些有针对性的专业问题,《中国航天报》的记者们纷纷投入到这场国际宇航盛宴的报道“战役”中。

3月24日,《中国航天报》1版刊发《全球航天探索大会6月在京举行》一文,最早向社会各界预热大会即将召开的消息。4月12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开始注册报名啦!》对参会途径和注册方式等进行了服务性报道。5月5日,《中国航天报》刊发《6月,且看全球航天精英论道北京》,掀起了社会的关注度,引发各大媒体转载报道。

此后,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地方组织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等进展消息,《中国航天报》均给予及时跟踪报道。这些接连不断的前期预热,都为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的召开营造出了紧张、期待的气氛。

专刊报道 聚焦中外

对负责《中国航天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专刊》的编辑杨蕾来说,如何让一张中文报纸“通吃”中外读者——既满足国内读者的需求,又俘获国外读者的心,是接到专刊编辑任务时的最大困惑。

假如最大限度地摒弃文字,用精美的大会照片和图片解析作为报纸版面的主基调,虽然能抓住国外读者的眼球,却无法满足国内读者对整个大会信息量的需求。同样,用文字翔实地报道大会的诸多精彩专题,虽然能让国内读者很“解渴”,却势必会流失大量国外读者。最终《中国航天报》采取的方法是,让原本只是用来锦上添花的版面“万年配角”——底图挑起大梁。结合专刊3版“深空探测前沿技术”的主题,报纸的底图还原了人类近几年在太阳系内进行的部分探索活动。这样一来,一张信息量极大的底图即便没有文字介绍,也能吊住不少国外读者的胃口,吸引他们进一步阅读。《中国航天报》在丝毫不减少大会精彩内容报道的同时,还添加了次日重点会议议程的安排表,供国内读者了解前一天的大会情况并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次日的专题会议。

立体报道 广泛传播

航天局长全体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如私营航天企业的发展、深空探测的方向等,虽然颇具深度,但都是《中国航天报》日常工作所能接触到的范围,这说明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快速发展,让中国航天领域的新闻工作者们在日常工作中就已触及国际航天领域的最前沿。

对于采访团队而言,这场“战役”无疑比以往所有国内航天新闻报道更要有挑战性。大会期间,4场全体会议、9场主旨报告、10场全球网络论坛、25场技术分组讨论……每场活动,都活跃着《中国航天报》记者的身影。

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大会圆满召开给予美好祝愿、中国航天“晒”规划谋合作,还有多国航天局长共商世界航天发展路径,以及洛马公司和奥尔德林带来最前沿的航天技术憧憬;不仅有“高大上”的全球航天深空探索信息,还有“萌萌哒”的会议漫画记录这样的大会花絮……

其中,6月8日出版的专刊将大会报道推向了高潮。专刊共4个版,全彩印刷,对大会亮点议程、国际合作、前沿技术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报道。

“伴随中国航天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和在国际舞台话语权的提升,航天新闻工作者有了以全球视野读懂中国航天的绝佳机遇。”参与大会报道的《中国航天报》的记者们纷纷感叹道。

除了全面、立体化解读大会内容,《中国航天报》对于此次大会报道的传播也是不遗余力,形成了多角度、多平台的广泛推广。除了刊发在报纸上,《中国航天报》对于大会报道的相关新闻还通过中国航天网、中国航天报头条号、一点资讯、企鹅号进行传播,被各主流媒体转载报道。此外,相关新闻还提供给多家主流媒体,予以二次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