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战狼Ⅱ》启示录:在三个方面为国产电影树立标杆

2017年08月17日06: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战狼Ⅱ》启示录(作品品鉴)

  中国观众并非不愿意看国产电影,关键在于国产电影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当下心理需求、满足观众的现实情感、创造观众的共享世界;中国电影市场也并非进入了发展的拐点,关键在于国产电影是否具备足够的品质支撑电影市场的持续上扬;电影观众并非只是资本、IP、偶像和炒作的奴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别、选择电影的能力

  “战狼”的话题比这个酷暑更加火热。电影《战狼Ⅱ》不仅打破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最高票房纪录,远远超过了同期多部大IP、大制作的电影,一举驱散了半年多来笼罩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阴云,也继《血战钢锯岭》《摔跤吧!爸爸》等引进片现象之后,成为人们期待已久的国产现象级电影。

  《战狼Ⅱ》成为现象,自然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暑期档有大量潜在的青少年观影者,“八一”建军节营造了特殊的军事节庆氛围,长时间的平淡市场积压了充分的电影消费需求……这一切都可以说是《战狼Ⅱ》得天独厚的外部优势。不过,暑期档已经发布了数十部国产电影,与《战狼Ⅱ》同期的也有多部投资规模相当,甚至影响力相当的电影投放市场,然而,只有《战狼Ⅱ》做到了出类拔萃、脱颖而出。这显然并非偶然。《战狼Ⅱ》现象的出现,不仅在于它出现在“合适”的时机,更在于它是一部“合适”的影片,它自身具备了“引爆”市场的电影实力,储满了可以点燃观众热情的燃料,形成了可以创造奇迹的条件。除了炙手可热的市场表现之外,至少在三个方面,《战狼Ⅱ》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标杆。

  精益求精的制作是成功基石

  《战狼Ⅱ》是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一流专业制作。电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剧本到拍摄、从镜头到声音、从道具到服装、从动作到剪辑,任何环节的偷工减料、得过且过都会影响影片的综合水平。而《战狼Ⅱ》可以说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甚至体现出追求完美的执着。

  影片的主创人员多次表述过他们在选择道具、实地环境方面的挑剔;主演为了追求人物和动作的准确性,甚至做出了玩命般的努力。影片4000多个镜头、众多的特技画面,可以说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精细、逼真、简洁、有力。影片前段冷锋与海盗水下搏斗的场景,其调度的精确度、力量的节奏感、画面的流畅性,从一开始就征服了观众,并奠定了全片的制作标准。无论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的枪战场面,还是难得一见的步兵大战坦克的段落,都保持了一致的制作水平,真实、新颖、生动、强烈的镜头和场面,掩盖了这个“超级英雄”故事的虚构性和情节的反常性,将观众牢牢笼罩在视听氛围中。许多评论者都认为,其制作水平已经可以与好莱坞动作片相提并论。观众也用“诚意”这样看似简单实则难能可贵的评价,肯定了创作者的专业化努力。电影创作中,也许不是每一分专业的努力都能被观众识别和认可,但是一分一分的努力,却可以整体提升电影的专业品质,让观众感受到、体验到。因此,《战狼Ⅱ》的成功,首先是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成功。而这恰恰是许多粗制滥造或者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的国产电影最为缺乏的。

  故事与人物的时代感是创作灵魂

  如果说一流的制作是《战狼Ⅱ》成功的基础,那么具有时代感和主流价值观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则是影片引起轰动的推动力。任何现象级的作品,都在于它不仅是工艺精良的产品,同时也在于它是能够满足大众关注、提供集体想象、激发共同情感的文化载体。好莱坞塑造的“超级英雄”是西方社会语境下的“救世主”,无论从造型到观念,还是从面对的戏剧困境到解决困境的方式,都是西方化的,其与当下中国社会环境往往都有一定的疏离感,这也是众多大制作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并未引起中国观众普遍轰动的“文化折扣”。而《战狼Ⅱ》所塑造的“超级英雄”,却成为当下“大国崛起”背景下中国式“超级英雄”的符号,体现了代表正义和国家使命的“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影片一开始,冷锋面对非法“强拆”所踢出的正义一脚,为他的“个人英雄”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在非洲的临危受命、孤军深入,则使他成为正在走向世界的华人心中的一位护卫神,给观众带来安全感、成就感、自豪感。影片将个人英勇战斗与国家撤侨行动相结合,使得个人英雄的成就感与国家强大的自豪感合二为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个人英雄”的塑造,影片难以满足大众的英雄梦想;如果没有国家强大的铺垫,则难以完成对民族认同的想象。个人英雄与国家强大的双重变奏,共同表达了影片中国式的主旋律价值,个人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个人强。相比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战狼Ⅱ》更强调个人英雄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融合性。这体现了影片对当下现实、当下中国民众精神需求的时代回应。古人说歌诗要为时为世而作,在这点上,《战狼Ⅱ》满足的既是当下时世中许多观众的英雄梦想,也是大国崛起的集体认同。

  类型定位和创新是接受保障

  类型化一直是电影生产和创作的重要规律。电影类型产生于对观众需求的判断和满足,类型定位其实就是产品定位,是电影与观众预期的对接。类型定位越准确,对观众需求的判断才越清晰,电影创作和制作目标才越一致。《战狼Ⅱ》坚持定位为枪战动作类型片:敌我力量悬殊的设置、硬汉英雄的塑造、英雄+美人的配置、英雄拯救的故事情节、一场接一场的枪战、一个又一个的生死危机,这一切都构成了这一类型的创作共性。在共性基础上,《战狼Ⅱ》的创新在于对意料之外情节的安排,对动作和场面的新颖设计,对细节逼真性的渲染,对悬念的揭秘等等。可以说,《战狼Ⅱ》在动作和场面的设计和表达上完全可以与好莱坞类型片媲美,其类型的完整性、完成度,在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

  网络上也有一些评论者质疑《战狼Ⅱ》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比如一个人怎么可能打败一支军队,铁丝网怎么可能拦截火箭弹等等,但这些批评大都缺乏对电影类型假定性的认知。对于类型电影来说,逻辑的合理性远远比生活的相似性重要,正如没有人用“生活真实”的标准去要求“007”系列电影一样,我们也不能用现实真实的标准和普通情节剧的标准去要求动作类型电影。所以,类型化虽然是电影的老话题,但部分观众对类型片的假定性认知仍然不够,而且大多数国产电影的创作者对类型化规律的认知水平也很低,许多号称类型片的影片,往往都是各种类型元素东拼西凑,结果却不伦不类,真正能够理解类型假定性并且将类型规律执行到位的影片寥寥无几。从电影美学角度看,类型电影一般很难成为电影艺术经典,但却是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最坚实的基础。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固的基础就难以建起电影艺术的大厦。从这一点来说,《战狼Ⅱ》是中国类型电影的一个台阶,它的艺术成就并不是说有多么杰出,但却是一部完成度高、能够带给观众强烈观赏愉悦的类型电影,而且无论是与国防、军事、外交有关的部门对影片的放行,还是广大观众对影片的普遍认可,都是对电影类型观念的认同和普及,这对未来中国类型创作具有重要的突破价值。

  精益求精的制作、时代感、类型定位和创新,这三条看似简单的理由,恰恰是绝大多数国产电影创作普遍的软肋。粗糙的制作、拙劣的模仿、低俗的迎合、各种商业要素的杂交、类型桥段的拼凑、自娱自乐的煽情、脱离国情和观众的形象、缺乏动机和逻辑合理性的故事情节,这些现象在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并非个案。因此,《战狼Ⅱ》的成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中国观众并非不愿意看国产电影,关键在于国产电影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当下心理需求、满足观众的现实情感、创造观众的共享世界;中国电影市场也并非进入了发展的拐点,关键在于国产电影是否具备足够的品质支撑电影市场的持续上扬;电影观众并非只是资本、IP、偶像和炒作的奴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别、选择电影的能力。

  也许,《战狼Ⅱ》奇迹般的市场热度很难复制,但是其提供的创作启示可以借鉴;《战狼Ⅱ》远非无可挑剔,但其提供的类型范例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却是重要的经验积累。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视野来看,《战狼Ⅱ》虽然在制作水平上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仍然缺乏国际传播的共同性、共享性。

  如果影片能够注入更多对生命、对个体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核,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就会更丰满,影片的情感力量也会更强烈。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电影才能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