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观察

融合发展分论坛:共同探讨“思维跨界与内容产品化”

2017年08月22日14:00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专业、深入、独家、权威的优质内容,以及新闻信息的专业生产能力,是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进行内容创新,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如何紧盯技术前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促进内容生产,是当下媒体共同探索的课题。

8月18日,在“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内容分论坛上,多位与会代表从政府、业界和学界的不同视角,探讨“思维跨界与内容产品化”,为媒体内容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局长方楠、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分别发表题为《在移动时代创新、在融合之中发展》、《移动优先、内容为本,媒体如何坚持创新?》的主旨演讲。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 传统媒体要坚持创新引领

方楠指出,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底网民规模达7.51亿, 其中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96.3%;移动应用程序总量超过1000万款,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超过5亿。信息服务、消费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医疗、金融商务、民生保障等各领域移动应用快速普及、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方楠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PC时代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现在是“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移动智能手机不再是单向信息载体,而成为个人信息终端、人机交互界面乃至身体的延伸。现在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就是不能不带手机。这也意味着移动终端开始进入人和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发挥媒介作用。另外,平台一体化、模式创新化、媒体智能化等特点都将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方楠还就“创新移动传播理念,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分享四点心得: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移动优先,主流媒体要强化移动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内容、题材、形式、手段、平台渠道、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效果导向,准确把握用户分众化、领域垂直化、需求差异化等传播特点,创作更多内容积极向上、题材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精品力作。

移动优先、内容为本 传统媒体要用新技术生产新内容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则认为,在融媒体时代影响传播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两个:传播媒介和传递信息,传播方式是渠道、手段,传播内容是目的、根本。

“移动优先是顺应信息传播新态势的必要选择,手机已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首要工具。移动传播不仅有互联网及时、多样、丰富、海量、互动等特点,还有随时随地接受和发布信息的优势。移动优先是人需优先、以人为本,代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崔士鑫指出。所以要想不被受众或用户抛弃,移动传播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关口。

崔士鑫认为,移动优先、内容为本,优质内容仍然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所以 “融到深处回归内容”。新闻讲究准确、快速,这没有过时,但移动传播更适合“浅阅读、泛阅读、轻阅读、易阅读”,在移动端看新闻,最大特点是碎片化内容,篇幅要精炼,要强调互动性。在人类新媒体中,社交媒体和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所以新闻内容的生产要更多一些以社交为基本属性的产品。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晒军装照H5产品通过微信创造出8亿多的浏览量,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另外,崔士鑫补充,传统媒体要用新技术生产新内容,不仅增加趣味性,有意思更有意义,有效揭示事实真相,传播主流价值观。同时,必须强调全媒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少数能实现理念转变,就能主动把内容生产优秀人才资源向生产移动传播内容倾斜,实现内容创新。

最后,崔士鑫指出, “移动优先”并不是“移动唯一”,报纸的出现没有完全替代图书杂志,电视广播出现没有完全替代报刊图书,说移动传播一统天下还为时过早。因此,仍然需要坚信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引领导向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使“移动优先”成为带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不是削弱传统媒体固有价值的负面因素。

论坛还举办了主题为“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利用渠道提升产品力”和“如何精准定位用户需求”的三场圆桌论坛。

(责编:薛贵峰、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