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小评论” 也有大意义

刘峰
2017年08月29日13:5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评论” 也有大意义

  资料图片

  在新闻评论中,既有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等“高大上”的品种,也有新闻杂谈、短评、编后话以至一句话的点评等轻骑兵式的品种。“高大上”的评论在重大报道题材和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但轻骑兵式的“小评论”寓于大量日常报道中,笔者认为,大力引导记者编辑撰写“小评论”,是提升媒体品质的有效方式。

  “小评论”提升媒体品格

  “小评论”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隐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思想观点,其特点是直抒己见。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一篇报道特别是长篇报道、连续报道,除非特别精彩,读者往往难以耐心看下去。如果配以编后话之类的小评论,指明这一报道所要表达的主旨,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则有助于使读者悉心卒读。

  “小评论”有利于提高记者素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作品两种基本体裁。有的记者擅长新闻报道,有的记者侧重新闻评论,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来说,很多时候必须善于采用这两类“武器”。由此看来,长于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必须练就新闻评论的功夫,随时能拿起评论这一“武器”。一说到新闻评论,很多记者就以为是要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之类的“大评论”,实际上,能写“大评论”的新闻人,也是从“小评论”起步。因此,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平常要多写新闻杂谈、短评、编后话等,甚至不妨在自己的报道中穿插使用“旁白”“一句话评论”。莫小看这些“小评论”,实际上锤炼着记者的思考力。

  “小评论”有利于提升媒体品格。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因此,报道与评论,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论、评论员文章、专题述评等“大评论”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重大题材、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和立场,而新闻杂谈、短评、点评等“小评论”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炼出一家媒体之于读者的精心、用心与诚心,最终成就一家媒体的品性、品位与品格。

  如此看来,“小评论”实在不可小视。

  “新”“独”“活”缺一不可

  记者编辑如何写好新闻“小评论”?笔者认为,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去着力。

  其一要抓住“新”。报章评论一定是新闻评论,没有新闻价值的现象与事物不值得去评说。在“小评论”中,首先必须直接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新闻性,抓不住其新闻性,或者实际上是早已过时的新闻,一般很难品出多少价值来。在这个资讯共享的时代,独家新闻已经很难寻得,“大新闻”尤其成为“稀缺资源”。因此,选取新闻评论题材时,不妨多到“人迹罕至”的地带,抓取那些“小新闻”来评论。

  其二要评得“独”。对一家媒体来说,很多时候要面对人所共知的“大新闻”并发表评论。显然,此时本媒体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得苦心孤诣、匠心独运。要写出独到见解的“小评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勤动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不同凡响,就要具有怀疑精神和反向思维,甚至要敢于挑战“权威”,有挑战“大家”的勇气。当然,脱离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一派胡言,绝不是独到的见地,真正独到的见解,既是冷峻的,也是浑厚的,更是富有启迪价值的。

  其三要写得“活”。千万不要一谈到评论,就是居高临下的、装腔作势的甚至假大空的这些印象,事实上,一些好的“大评论”既有思想性,又能为大众广为接受。显然,真正好的“小评论”在行文上一定也是平实的、灵动的、鲜活的、睿智的、幽默的甚至文采飞扬的。因此,在撰写“小评论”的时候,一定俯下身子,以亲切的面孔、真切的语言来表达才能赢得读者共鸣,才能达到预定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消费日报社)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