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长江日报》:让灾难性报道显温情

朱建华
2017年09月26日14:1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长江日报》: 让灾难性报道 显温情

灾难是媒体面对的日常重要报道题材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灾难报道,关乎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梳理《长江日报》对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的报道可以看到,其特点之一在于对人的关切,尤其是对地震中痛失双亲的武汉女孩小心怡的关切,充满人文关怀,让这一灾难性报道凸显了温度。

遇求助速行动 体现责任意识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及时。2017年8月8日晚,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长江日报》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滚动发稿,几天时间滚动发稿近百篇,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地震事发当晚11时43分,《长江日报》官方微信以《祈祷!九寨沟7.0级地震已有人员伤亡,武汉校友:现在还有余震》为题进行了推送。在这条微信推送后,一位名叫“静待花开”的网友的寻人求助信息引起了编辑部的关注。网友在留言中写道:“请问有认识十七小老师的吗?马上升六年级的小心怡刚才用她的电话手表给她的跆拳道教练打来求救电话,说被困九寨沟,现在想找她的老师提供能联系到她爸爸或其他家长的电话。”时间不等人,网友的求助就是命令,一场令人牵挂的全城寻人行动随即展开。《长江日报》记者一方面与留言网友联系,核实信息;另一方面联系孩子就读的学校。学校有关负责人凌晨赶往学校,查询了孩子父母的有关信息,希望在公安部门协助下,能尽快联系上其他家属。从深夜接到网友紧急求助便展开迅速行动,这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细节传递暖意 彰显传播力

灾难带来的伤亡无法回避,但媒体在报道伤亡的同时,传递有温度的内容,则可以给生者更多的希望和鼓励。《长江日报》刊发的《打给教练求救的电话中断了 武汉小学生及父母被困失联》稿件,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小心怡一家的安危,牵动着全国网友的心。8月9日12时,《长江日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了最新消息:受困小学生平安,父母遇难,父亲遇难前砸车窗将孩子推出。砸车窗救人的细节,彰显灾难面前父爱的伟大。4个小时,稿件仅在《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上的点击量就达到38万。此外,央视网、新浪网、腾讯网以及《解放日报》《天津日报》等50余家报纸官方微博转发。“伟大的父爱如山,你的第二次生命是父亲用生命给的,假如有来世,你们还是做父女吧”“聪明的小女孩,你一定要坚强”……千万网友为他们一家人的遭遇而揪心,也为小心怡父亲临走前的大爱流泪。灾难性报道中,如何通过细节传递温暖,体现了媒体的传播力。

有效设置议程 延伸引导力

有效进行议程设置是媒体引导力的重要体现。为表达社会各界对痛失双亲的孩子未来成长的深切关怀,《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慈善总会,设立“小心怡成长社会关爱基金”,接受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看到小心怡的故事,内心觉得很揪心,看到《长江日报》发起爱心捐献后,赶紧参与献出绵薄之力。”市民献上爱心后在朋友圈感叹,希望小心怡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

还有爱心市民表示:“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我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愿更多家庭安康幸福。”设立成长关爱基金,这既是一次帮扶行动,也是主流媒体灾难性报道中有效进行议程设置的体现。

选择不打扰 展现新闻价值观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长江日报》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震区。奔赴第一现场,采访核心人物,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但这一次,该报记者没有一丝底气及勇气,用“核心人物”来说服自己站在小心怡的面前,问一句话,甚至是和她对视一眼。两天半的相处,该报记者没和小心怡说一句话。“不打扰就是最好的陪伴”,这成了记者最终的选择。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选择,是一种将心比心的选择,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选择。

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报道中,也体现在记者的行为中。“感谢记者同志,有时无声的采访,才是最好的记录。”“向静静陪伴小心怡的一线记者致敬”……《长江日报》记者《不忍采访 只想静静陪伴》的手记发出后,获得了网友的理解与认可。无论什么报道,对人的尊重与理解都应该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新闻而不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灾难性报道中有时放弃对受害者的采访,彰显出的是媒体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