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太原日报》:大事小事要有“度”

白松青
2017年09月26日14:1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太原日报》:大事小事要有“度”

一边是互联网页面的更新,越来越向延展和纵深推进,一边是一家又一家纸媒停刊。一边是手机终端信息的推送,越来越重视有用和互动,一边是南方有几家纸媒被整合成一家新单位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这个信息高频次爆闪的时代,一次次碰撞又握别。纸媒变革的每一个节点,在发行和零售市场上都发生着相应变化。以《太原日报》为例,通过观察和梳理近年来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党报新闻报道正在发生着变化。

每逢大事有态度

党报属于纸质媒体,但是又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纸质媒体,它时时刻刻体现着党性、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通俗地说,这份报纸责任重大,值得信任。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的是困难群众。“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关于精准扶贫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2017年年初,《太原日报》分别推出了消息《娄烦一年脱贫1.2万余人》、通讯《扫峪村的鸡年愿景》,前者是完成时,后者是将来时。

消息讲究干脆利索,讲求到达感,娄烦是山西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共有43个贫困村出列、12275人脱贫,实现脱贫攻坚首战首胜。那么做法呢?发展产业、生态建设、统筹保障、劳务输出、异地搬迁。一个具体的案例胜过千言万语,说精准扶贫的效果,靠的是记者的腿和手中的笔。

“每个人的新春快乐是相似的,每个人的新春愿景是不同的。”这是通讯《扫峪村的鸡年愿景》的开头,“2月13日上午,阳曲县北小店乡扫峪村,村‘第一书记’柳曦和村委会主任王利喜走访村民家,了解村民的新春愿景,和大家商量今年全村的脱贫路如何走。”接着是对几位村民的采访,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但核心愿望就是两个字:脱贫。这是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声,从民心的角度回应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及时。

每临小事有温度

党报给一些读者的印象是,领导内容多,一副老面孔,文字不如网媒内容活泼。但近几年来的报网融合给党报新闻带来了活力,看一篇《太原日报》今年的通讯《马云来山西,收下他送的2斤小米》,这是《太原日报》客户端推送的一篇现场感很强的报道。

王小帮是山西农民电商,同时是阿里巴巴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敲钟人之一。2017年4月,借助山西省商务厅开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现身的机会,他送给马云2斤小米。

山西老乡送小米,这是一件平常小事,但是送小米的人不一般。2007年,王小帮在淘宝网注册了账号。2016年,公司线下与线上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被送的人更不一般,马云的名气和光环众所周知。山西农民电商送给马云的小米,礼物虽轻,感恩之心却重,王小帮说:“感谢阿里巴巴淘宝网平台,让一个普通农民也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事业。”

写互联网经济,写各种技术名词下的新业态,不如老老实实还原一个温暖场景,平凡小事中自然反射出微言大义的光芒。

此前,《太原日报》客户端又推送了一篇报道《央视点赞太原 一老人路边晕倒15名学生爱心接力》。太原市某街道路边,一名老人突然晕倒,路过的15名初中学生伸出援手,爱心接力,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这一善举很快被传播开来,现场视频被央视网、北京卫视、凤凰视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播出、转发,得到了全社会和网友的点赞。

事情本身不大,但在“老人跌倒该不该扶一把”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极有现实意义。这是15名孩子的自觉行动,这是当今社会正能量无处不在的最好证明。报道回放了事件全过程,跟踪了社会反响,并链接了大量的网友留言,组成了立体化的内容方阵,不论阅读还是传播,都是一次正能量的温暖再传递。

每办实事有力度

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镇,召开会议常常落实政府的实事,会议新闻也常常诞生优秀作品。2017年9月11日《太原日报》有一则消息《太原,“煤都”不再烧煤》。山西是煤炭大省,太原是煤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稿子的信息源来自散煤清理治理专项会议,但记者没有就会论会,而是另辟蹊径,进行了切合老百姓利益的贴心发布,就身边人说身边事,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具体化,引导读者共同努力,留住青山绿水。

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太原重型集团公司是山西的两大龙头企业,也是经济转型时期的标杆企业,企业的一举一动看似行业行为,实则关涉百姓利益。

2016年10月《太原日报》见报的《8年攒出近7个西湖——太钢致力打造节水型企业小记》字数不多,却是一篇“干货”稿件:

“多年来,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甚至加工制作成除盐水,替代工业新水,太钢与‘水’共舞,节约了大量新水。太钢能源环保管理部给出一组数据:太钢中水回用处理工程自投产使用以来,吨钢新水消耗从3.27吨下降到2.34吨。仅这一项工程,太钢8年就节约新水9546万吨,相当于近7个西湖的蓄水量。”

大型企业的大手笔动作需要举重若轻的信息转换,标题一个“攒”字接了地气,用水大户成了节水模范,企业作出了贡献,干了一件很大的实事,当地居民和周边环境都是受益者。

2017年2月,由太原重型集团公司生产的两台20立方米挖掘机,乘上山西首次开行的中欧班列,踏上前往俄罗斯列索西比尔斯克的旅程。《太原日报》关于太原重型集团公司的报道《首趟中欧班列背后的故事》,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稿件,一个关于将“巨无霸”产品运往俄罗斯的故事。

“农历小年。起重工、行车工、发运员一齐上阵,电工、钳工、维修工一个不少,大家齐上阵,开始装箱。”

“专列全程实行零编组,大大压缩了运行时间;一次申报、12小时内通关,提高了通关效率;集中组织发运、统一运作,为客户降低了20%的运输成本。”

生产和运输是新闻写作的难点,这篇文章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悬念,有痛点,避免了因为办了实事落于僵硬的复述,又从民生角度进行了文学式的表达。用力巧妙,信息量大。

报道实事新闻需要多方面的功夫,弄懂专业名词、找到行家里手、学习技术知识、探索转换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市民感受、读者诉求、网民心态、舆情反应,在进行综合的考量后下笔,才能用力准确,用力有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