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经济日报》这样带你赏中秋:谁说党报不懂浪漫?

郝天韵
2017年10月10日13:2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谁说党报不懂浪漫?

  “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喝酒,吟诗,遐想,弹着吉他唱月亮,无拘无束地玩耍,还品尝各样的美食,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

  “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在10月4日-7日这4天里,《经济日报》的二版分别以《群众幸福平安 就是最大心愿——记节日岗位上的坚守者》《最团圆夜是中秋》《风清气正 廉洁过节》《特色文化扮靓佳节》为主文,让读者看到了节日期间党报温情细腻的一面。

  文首两段曼妙柔美的散文内容正是为配合这4篇主文,而在10月4日刊登的副刊内容——《九州共享明月时》中的片段。

  深入基层报道

  一抹严肃的温情

  作为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经济日报》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

  在“双节”期间的报道,让读者看到了党报严肃背后的温馨细腻。今年的中秋佳节也恰逢“十一”国庆长假,“双节”期间,当人们回家团聚或外出度假时,公交系统干部职工、铁路职工、电力工人、公安民警等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顺畅、生产安全、生活有序,这其中,也有记者们的身影。

  10月4日,《经济日报》二版主文刊登的《群众幸福平安 就是最大心愿》,集中报道了节日岗位上的坚守者。而在10月5日《经济日报》二版主文《最团圆夜是中秋》的报道中可以看到,《经济日报》记者兵分数路,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乡下郭尔村,实地走访并报道了脱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南昌客运段动车二队,拍摄并报道了乘务员在南昌西至上海虹桥G1390次列车上与旅客共度中秋的温馨画面;报道了坚守在港口运输岗位上长达20年的大连港职工王波、王静夫妻……

  寻根民间习俗

  宣传佳节文化

  在10月6日的报道中,《经济日报》二版头条一篇《特色文化扮靓佳节》,分别呈现出了河北、河南、武汉、南昌、昆明等5个地域的特色中秋佳节。5位记者文章整体协调有序,每一篇都是500字左右的短文,组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布局合理,各地的特色佳节文化一览无余。

  除了对在河北举行的“国际马戏嘉年华”、河南省沈丘县各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内开设的“红色网吧”等与时俱进的佳节文化活动进行报道,《经济日报》还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对岸的晋宁区渔猎文化、滇海明月共中秋等传统文化活动细致报道,更体现出了各地欢度中秋方式的传承与发展。

  该报道一经刊发,便被新华网、中国网、广西新闻网等各大中央和地方权威网站转载,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政方针添砖加瓦。

  发挥专业优势

  多维度立体报道

  经济日报社推进新型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全媒体中心”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全媒体中心”在这次佳节期间的报道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纸媒4个版的主题报道,关于如何经济、实惠地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节日期间的经济发展动态等报道也是《经济日报》的专业优势所在。在经济日报客户端与其官方微博中,《双节出境游新动向:旅行方式多元 消费日趋理性》《国庆中秋长假购物新体验:一站式+一键式》《中秋过了,月饼要怎么处理才最经济?》等报道因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极富专业性等特征被网友纷纷点赞、评论、转发。

  节日期间记者发现,在经济日报客户端的头条新闻中,单日关于中秋的报道便在10篇以上,除了原创发布的新闻,经济日报社的“中央厨房”不错过任何一条相关内容的编发,其内容也均保持高时效、高质量、高水准,可以说,是报纸进行全媒体实践的又一典范。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