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交流互鉴,让友谊合作之树枝繁叶茂

——发展中国家记者上海、福建采访侧记

本报记者 张慧中 张梦旭
2017年10月16日06: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交流互鉴,让友谊合作之树枝繁叶茂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10月12日至15日,来自亚洲和非洲30个国家的36名记者受邀来到上海和福建两地采访调研。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怀着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踏上了此次交流互鉴之旅。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友谊与合作的脚步从未因距离而受到阻碍。

  通过对当地创新技术企业、经济民生建设、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采访调研,发展中国家记者与中国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十九大召开前夕,到访的外国记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中国,相信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与合作之树将更加枝繁叶茂。

  锐意创新,永葆发展动力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从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到福州滨海新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美图公司……外国记者们不断刷新着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知,发出由衷赞叹。

  近年来,中国高铁事业迎来突破性发展,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新”的一张闪亮名片。在最高运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上,中国铁道科学院的专家为25名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外国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高铁介绍课。

  许多外国记者是第一次搭乘“复兴号”,纷纷发起了微信“朋友圈”,到达上海后在列车前合影留念。泰国第一大新闻网站“经理在线”网中国新闻专栏负责人伍素乐对本报记者说,这是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乘列车体验,希望泰国加强与中国的高铁合作,让自己国家的民众也能坐上快捷、舒适的中国高铁。

  上海以科技创新闻名。记者们来到位于浦东新区中心位置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听完园区负责人关于发展历程、政策措施、特色产业的介绍后,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有了更多直观感受。

  建于1992年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汇聚了1万余家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领域的高新企业。外国记者对张江的成功经验颇感兴趣,不断提出问题。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对本报记者说,学习张江经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非常重要。

  在福建厦门,移动互联网企业美图公司吸引了来自西亚北非国家的外国记者目光。记者们对该公司展示的各类照片美化应用和拍照手机爱不释手,纷纷下载其应用软件。伊拉克《晨报》政治组主任海达尔向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拍照手机的内存和价格。来自巴林《海湾日报》的副主编罗伯特·史密斯则对美图全球排名第七的应用下载量感到惊叹。

  阿尔及利亚《晚报》国内版评论员哈娜奈·西摩尔对美图应用赞不绝口。就在两天前,来到福建的外国记者刚刚参观了拥有国家网络安全示范基地、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等机构的福州滨海新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西摩尔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令她十分好奇,希望今后有机会多了解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注重民生,社会蓬勃发展的密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在这次采访中,外国记者近距离感受上海和福建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入采访当地社区民生,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精准扶贫、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为之衷心点赞。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傅继红向外国记者介绍道,2016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7105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叹。菲律宾《马尼拉时报》记者杰斐逊·安迪波达表示,踏上中国的大地后,他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钦佩,更希望菲中能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外国记者看到了这所医院以人为本的就医理念和互联网时代便捷的就医方式。医院门诊大楼开放了数家咖啡厅,患者在这里可以放松身心;挂号缴费无需排队,在支付宝挂号缴费机上即能完成操作;取药由专门的机器来完成,速度快、程序简便……阿富汗通讯社记者帕尔维兹·卡罗哈伊勒感慨地说,这所医院的大楼、设备、理念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福建在改善民生和精准脱贫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外国记者的交口称赞。福建省外办副主任黎林向外国记者介绍,截至2016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8519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美元。此外,福建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2016年全省脱贫26万余人。约旦通讯社外事记者萨利赫对本报记者说,福建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他对福建的发展秘诀、中国的发展秘诀非常好奇。“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议题将成为我此次十九大采访的重点之一。”

  头一次到访中国的沙特阿拉伯《生活报》副主编阿尔法丹对本报记者说,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收获良多、令她感到惊叹。在了解福建的发展和民生情况后,她激动地说:“中国经验值得借鉴,我真想来中国工作和生活,也希望我们国家更多人能来到这里取经!”

  在福建,外国记者还走访了厦门官任社区,近距离感受了厦门普通百姓和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官任社区现常住人口1.5万余人,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26名境外人士居住在社区内。这里有来自外国的居民协助管理;中外文图书馆、国际慈善主题文化节、国际学堂……此外,社区还为居民提供就医、签证等支持性服务。

  “我是否能搬到这个社区?如何办理?”只见摩洛哥《晨报》拉巴特分社总编阿玛拉尼在向社区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当得知该社区目前还没有摩洛哥居民时,她说,“这里的生活太便利了,我想成为第一个居住在这里的摩洛哥人!”

  文明互鉴,拉近心灵距离的钥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而“海纳百川”则是上海的重要城市精神之一。这两个地方都见证着不同文明的融合互鉴,为促进不同文化间人们的理解与合作发挥着示范作用。

  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交馆)外,有一座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塑像。这位旅行家曾于元代来到泉州,并在其著作中详细描述了泉州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的盛况。阿玛拉尼兴奋地前去与伊本·白图泰的塑像合影,“虽然我知道他游历世界,但我从来不知道他曾到过泉州,这极大拉近了我和中国的心理距离!”

  而作为联合国目前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在该博物馆的“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中,一块块出土墓碑、阿拉伯与波斯人带来的植物种子及文化遗迹的展示,以及关于其后人的记载,记录着阿拉伯、波斯人在此地的生活轨迹与喜怒哀乐。突尼斯《新闻报》记者罗恩兹在陈列馆久久驻足,她说,这个陈列馆肯定了古代阿拉伯人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所作出的贡献,她对此十分感动。

  萨利赫告诉本报记者,他正在撰写关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文化联系的报道。他说,来到泉州,他感受到了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深厚的历史连接,以及持续了1000多年的人文交流。“泉州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令人印象深刻,我一定要通过报道告诉读者。”

  在上海,每到夜晚,25名外国记者最喜欢漫步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感受这里的现代与历史。菲律宾《马尼拉标准报》记者瑞伊·雷克约说:“我相信,当我们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中国,描述中国,而不是转引某些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国家的人民会知道一个真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会减少很多误会。”

  罗恩兹在参观结束后对本报记者感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语言沟通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民众间的交流。而她作为一名记者,愿意成为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美好故事传达给本国人民。

  这不只是罗恩兹的心声,也是此次来华访问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愿。通过媒体记者的交流互鉴,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与理解、友谊与合作必将更加紧密、深入。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