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婚恋节目《爱情找对门》 找对象也看大数据

龚卫锋
2017年10月30日07:12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找对象也看大数据

《爱情找对门》

《非诚勿扰》

《中国式相亲》

《非诚勿扰》之后,相亲节目怎么突破“男女互选+语言交锋”的模式,一直是业界的热议话题。近日,由深圳卫视与灿星制作联手打造的婚恋节目《爱情找对门》在录制地上海举行开机发布会,节目中,相亲不再是一个人的事,妈妈、密友和大数据代表共同参谋,帮嘉宾找对象。这档节目预计于11月24日起每周五晚登陆深圳卫视。《爱情找对门》带来什么样的相亲节目新模式?羊城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节目总导演刘娜。

找对象,引入大数据

最近一年,国内婚恋节目纷纷调整节目模式,老牌节目《非诚勿扰》停播改版,新兴节目《中国式相亲》凭借“父母帮子女相亲”的强话题性成为爆款,但“毁三观”的吐槽声也随之而来。婚恋节目想做出热度,又不让人讨厌,变得更加困难。

《爱情找对门》节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大数据,从男女双方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每期节目中,主嘉宾的妈妈、密友和大数据代表会分别从候选人里选出一位他们心目中合适的女嘉宾。接下来,主嘉宾将被隔离,不能与候选嘉宾相见,只能从声音、手机信息、短视频和爱情观4个方面对约会对象进行了解,淘汰两位候选嘉宾,最终留下一位心仪对象。最终的“认定你”环节中,主嘉宾和唯一留下的约会对象方得相见,而节目也会公布这位对象是哪位“介绍人”挑选出的,并看看谁更了解主嘉宾的心思。

除了引入“大数据分析”这个噱头,《爱情找对门》的节目设置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它对过往婚恋节目模式的突破表现在哪?刘娜解释:“我们还是需要传统相亲节目的速配环节,要给观众结果,但会有后续发酵。我们会记录两位嘉宾为期一周的约会过程,他们到底成没成,后面的节目中会见分晓。”

对于《爱情找对门》与《非诚勿扰》模式的差异,刘娜表示:“《非诚勿扰》强调嘉宾在语言上的交锋,找到对方的不足就灭灯;《爱情找对门》强调真人秀,通过全方位的展示,让嘉宾找到最适合的另一半。”刘娜认为《非诚勿扰》这种“男女互选+语言交锋”模式已经遇到瓶颈,甚至有些不合时宜:“《非诚勿扰》的时代感属于80后,现在90后也开始相亲了,我们要做属于90后的相亲节目,用多种路径帮嘉宾找对象。”

挑嘉宾,看重真诚度

是“相亲”还是“作秀”,从当年的《非诚勿扰》到去年的《中国式相亲》,婚恋节目一直遭遇这类质疑。婚恋节目要出爆款,真要作秀为大,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刘娜表示,《爱情找对门》不会刻意制造话题,“真诚”是她挑选嘉宾的准则:“《中国式相亲》在故事内容策划上很用心,有设计,但我希望我的嘉宾不要刻意制造话题,有故事就是有故事,没故事别编故事。”为了做到她最看重的“真诚”,她要求面试导演严格把关:“我们会再三核对报名者的信息,拒绝作秀的综艺咖或者有相亲节目经验的嘉宾。即便要用‘回锅肉’,也一定会保证他们足够真诚。”

“真诚”与否如何判断?刘娜表示自己的团队具备足够的判断力:“我们团队的成员都做过‘好声音’‘达人秀’,堪称阅人无数,能分辨出真假。”刘娜强调,选嘉宾的过程就如“沙里淘金”:“我们数据库中有超过1000候选者,平均每周面试60人,有一两个是非常优秀的,三到五个会进入考虑范围。”刘娜表示,节目挑选嘉宾还很看重“有趣的灵魂”:“电视节目有娱乐成分,不能说高学历的人就一定适合上电视节目,如果他的骨子里没有娱乐精神,你怎么说也没用,他不知道怎么展示自己。”

出发点,爱情是刚需

从《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开始,荧屏上的“电视速配”热潮一直没断过。“为什么你会上电视相亲?”刘娜在筹备这档节目时,不止一次问嘉宾这个问题。她说:“大部分嘉宾在情感方面‘走投无路’,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有些人有过在网上相亲的经历,也不乏遭遇欺骗的例子。总体上,他们没有安全感。我们是公众平台的节目,他们对我们会比较信任。而且他们也相信,电视台筛选过的人选一定是比较优秀的,至少是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刘娜也介绍了另一种心态:“另一拨人比较敢秀出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一些90后们觉得上节目是人生的一种挑战和尝试。”

做这档节目的前期调查时,刘娜发现:“一二线城市的单身率越来越高,而且逐年增长。信息时代,人越来越强调自我,但爱情一定需要有人妥协,当一个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也能过得很好时,就不想妥协,也不想因为另一半拉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刘娜觉得这种价值观很正常,但她认为爱情仍是刚需:“寻找爱,对婚姻、恋爱的渴求,是刚需。很多时候,人们可能在忙忙碌碌中淡忘了爱情的味道,觉得它可有可无,但我希望能通过这档节目唤醒观众对爱情的渴望、恋爱的冲动。当然,我们也尊重始终坚定选择单身的朋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