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法律出版社:开"脑洞"满足读者增值服务需求

李明远
2017年11月13日13:3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法律出版社: 开“脑洞”满足读者增值服务需求

  扫描《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所附二维码,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进行数字检索、智能匹配,在近千个指导案例中迅速查找所需内容。法律出版社 供图

  法律出版社多年来连续出版的“刑事审判参考”系列图书,受到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和刑事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的广泛欢迎。今年以来,读者在阅读、使用由“刑事审判参考”分类汇总而成的《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时发现,扫描本书所附二维码,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进行数字检索、智能匹配,在近千个指导案例中迅速查找所需内容。

  这正是法律出版社近年来在推动“交互式图书”产品开发的代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能够满足读者真实需求的增值服务,是该社在推动开发“交互式图书”时,正在研究和思考的。而开发这类图书的长远目标,则在于为出版社产品转型做充分准备,打下坚实基础。

  打通读者编辑作者

  三方知识服务

  从一名有11年图书编辑工作经验的资深编辑,到今年10月转到法律社旗下的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数字出版工作,聂颖工作上的调动,是法律社积极推动“交互式图书”开发、促进出版产品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图书产品本质属性来说,它是服务于人的产品。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为出版社提供了深度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的机会。”聂颖告诉记者,除了产品本身有社交需求外,法律社作为专业出版的平台,一大部分产品具有明显的工具属性,也使出版社推出具有交互功能的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当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者会尽力为自己的案件寻找相关案例支持。这就促使读者对于“刑事审判参考”这类法律实务图书精准检索的需求水涨船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编辑对所有指导案例逐一编加了具有检索意义的关键词(“刑审码”),并设关键词检索表,通过对法律概念的目录树形要素细分和关联概念的逻辑串联,使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单选或复选,直接检索到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最近似案例。

  这一功能的实现,是法律出版社通过与一家数字技术公司合作,在微信服务号上为案例检索搭建了小程序平台。

  此外,法律社还在平台上开辟了圈子功能,为专业读者提供基于一本书的问题交流圈。这一类似“知乎”“分答”的图书讨论区功能,为读者提供了基于图书内容与作者和编辑进行平等交流、互动的平台,还可为读者提供已出版图书的内容更新服务。

  在法律社市场营销部营销编辑张心萌看来,这样的开发能够让编辑深入了解读者的知识需求,打通读者、编辑、作者三方线上知识互动,也使出版社掌握活跃的读者用户,在数字平台上就可以建立对读者的知识服务和反推机制,进而在线上移动平台建立赢利模式。

  立体服务

  需要编辑思维转变

  目前,交互功能的开通,对于每年出版6册的“刑事审判参考”纸书的销售也具有拉动作用。没有购书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购买线上检索工具,进行相关案例的检索。这样,可以为出版社带来额外收入。通过聂颖的演示,记者看到,未购书读者可以在小程序上进行检索,而如果想深入了解案例具体内容,则会跳转至购书的微店页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内容到销售的闭环,精准锁定用户的需求。

  图书的交互功能还体现在知识服务的丰富性上。张心萌、聂颖向记者介绍了法律社的多个图书案例。编辑从《PPP项目融金术:融资结构、模式与工具》一书提炼出核心内容,汇成关于PPP投融资的数十个关键词的文章,这对于想要了解PPP投融资方面跨界法律问题的专业人士来说,是高效、直接的指导;《破产管理人实务操作指引》一书将破产管理人工作流程制作成视频,读者通过扫码一边读书,一边看视频,可以直观而又深刻地对破产管理人的工作进行了解……

  在诸多案例的实践中,责任编辑因对于图书内容有深入了解,并且对于目标读者需求有一定了解,因而在提供交互内容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以前的图书提供的阅读方式是单一的,现在我们提供给读者多种服务形式。”张心萌认为,出版社产品想要升级转型,编辑的思维首先要转变,知识时代卖出的图书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立体交互式的知识服务。

  “脑洞”基于

  对内容与科技的把握

  目前,我国出版界对于“交互式图书”的开发程度不尽相同,但在大部分出版社,都会有年轻编辑非常乐于做这方面的探索。

  聂颖向记者分析了编辑在推进“交互式图书”开发中会遇到的两个瓶颈。其一是平台瓶颈:一些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平台,没有注意到最关键需求——为本社图书内容提供延伸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卖书服务,只做电子书分销或检索数据库,真正的数字平台要融入技术力量,开发交互功能。其二,为实现交互功能,提供知识服务,需要出版社进行一定运营时间和人力投入。仅有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作者,好的内容服务迟早会白白流入其他平台。

  “编辑是一个项目的‘经理’,如果全情投入,肯定会多占自己的工作时间。但如果你对内容有深度编辑加工,图书的单品种获益肯定会更高。”聂颖认为,编辑必须对内容的受众接受度与传播广泛度有信心,还要关注周边新科技和硬件的变化,技术所能实现的功能越强大,编辑的“脑洞”就应该越大。

  “也许有朝一日,对于一些品类的图书来说,一本书只是目录或索引。真正的内容,都是在某一个平台,以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聂颖说。

  法律社通过“交互式图书”产品投入的尝试,证明了读者对于专业产品的增值服务是有期待和需求的,而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出能够满足读者真实需求的增值服务,是出版社要研究和思考的。能够把这些服务形式和盈利模式建立起来,类型化、常规化,才能够帮助出版机构实现规模化的赢利,这是出版机构现阶段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