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共建"中央厨房"试验田怎样种

——大青山工作室成果的启示

黄永锐
2017年11月21日13:3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共建“中央厨房”试验田怎样种

  大青山工作室制作的AR特效产品。资料图片

  作为全国首个由人民日报社与地方媒体共同组建的融媒体工作室,大青山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启动、顺畅运作和新型融合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可以说是内蒙古日报社与中央媒体“牵手成功”的一个标志,也为地方媒体借力中央媒体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重要经验。

  融合发展试验田怎么开垦?

  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大青山工作室于2017年2月17日举行的人民日报社与内蒙古日报社“中央厨房”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揭牌,3月初即通过公开发布融媒体产品的方式打响了头炮。

  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共建融媒体工作室,在此之前尚无先例可循。那么,这块全新的媒体融合发展试验田到底应该怎么“种”?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心指导和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大青山工作室采取了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由人民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三方参与组建,经过内蒙古日报社正式立项,并委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履行了政府集中采购手续,确定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负责项目实施。

  这个以工作室形态走进公众视野的融媒体项目,所涉及的合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融媒体产品的生产和推送。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在线公布的《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大青山工作室”项目单一来源成交结果公告》中明细表内可以看到一共罗列了4项内容,体现了明确的产品导向。一是选题策划,主要选取面向全国以及全世界范围进行广泛传播的活动进行策划报道,涉及重大时政活动、国际合作、文化旅游,以及根据新闻舆论工作需求开拓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明确了相关选题方向。二是融媒体内容制作,确定了合作推出的内容产品种类,包括H5或图解产品制作、虚拟现实产品制作、音视频产品制作、活动现场直播、图文稿件优化建议等,并约定了每个产品类型的具体数量。三是传播效果评估分析,即进行所有融媒体产品及直播的传播效果追踪与评估,按照内容提供传播效果评估分析报告。四是融媒体可视化制作培训,举办H5、图解、微视频等可视化产品制作培训,提供培训环境、场地租赁、培训教材等配套培训服务。

  可以看到,大青山工作室项目基本涵盖了融媒体产品制作的全流程合作,而且包含了“授之以渔”的融媒体技术培训。对于这一紧密合作,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玉林撰文指出,大青山工作室“正是融媒体工作室成功的典型案例”,并且特别提到了大青山工作室推出的首件作品《奔跑吧,内蒙古!》点击量突破1000万。

  融媒体“爆款”产品怎么“燃”?

  随着人民日报社和内蒙古日报社的合作持续深化,除了像《奔跑吧,内蒙古!》这样相对传统的动态图文产品之外,包括创意微视频、特效H5、虚拟现实动新闻、手绘动图长卷在内的各类“潮品”也陆续推出。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打造更多“爆款”融媒体产品,凸显大青山工作室的品牌影响力?

  在这方面,“中央厨房”模式下出炉的一系列“超燃”的正能量“爆款”产品令人印象深刻。在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主旨演讲中特别提到,大青山工作室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短视频《你和内蒙古的关系,远远不止一杯奶》,并表示“人民系融媒产品成为‘爆款’的背后,是主流媒体人对新闻规律的主动把握”。

  这也是大青山工作室开发和推出创新型融媒体产品的遵循。大青山工作室经过前期项目合作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策划会议制度和制作会商制度,采取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线下会议由各方人员面对面展开研讨,确定重点融媒体产品的创意策划、内容选材和基本框架,线上会商则实时反馈生产进程、沟通调整产品细节、审核确认产品定型,在项目确定的选题方向范围内展开“火花四溅”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在重大选题的处理上,人民日报社部分资深媒体人也参与大青山工作室的“头脑风暴”,对产品框架和细节给予点拨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水准。《你和内蒙古的关系,远远不止一杯奶》就是如此,经过全网多平台发布后,仅在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后首日点播量就突破16万次。其所属的《穿越70》产品系列,是大青山工作室项目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分别以“一杯奶”“一家人”“一首歌”“一本账”“一片绿”“一个梦”为关键词,打造了6个适宜移动媒体传播的短视频。这类产品通过精心修改脚本架构,调整视频创意,完善解说词表达、分镜头设计、特效画面制作等产品细节,生动表现了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成就和故事,丰富和充实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优质内容供给,促进了主流媒体优质产能的进一步优化。

  目前,大青山工作室的产品开发模式已经初步确立。而优质内容的生产、优质产品的生成,乃至“超燃爆款”的推出,更需要选准恰当的时间节点,才能事半功倍。

  传统媒体的技术焦虑怎么“破”?

  步入新时代,传统媒体人的“本领恐慌”主要来源于技术焦虑。实施大青山工作室项目,对于内蒙古日报社而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引进和吸收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的成熟技术,提升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能力和水平。

  在技术先导特别是算法驱动下,加速迭代的新型传播技术不仅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创造了诸如“公众号媒体”等新型媒体形态,促使大众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向,技术和内容也逐渐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内容的基础支撑,甚至成为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不只承担传播载体或传播工具的角色。

  处于这种时代语境之中,传统媒体的技术焦虑日益突出。如何破解“有想法”而“没办法”的尴尬?与人民日报社一起“合种”大青山工作室这块融媒体试验田,内蒙古日报社得到了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技术团队的鼎力支持,提供技术保障和创意制作的同时,为优质融媒体产品提供多渠道发布和推送的平台,达到了“借鸡生蛋”和“借船出海”的功效。从大批创新型融媒体产品陆续推出的“好收成”来看,大青山工作室项目开创的合作模式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参与大青山工作室产品策划和制作的团队由内蒙古日报社总编辑亲自挂帅,除了包括大青山工作室的固定成员,还有从内蒙古日报社内各部门抽调的骨干编辑记者,和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职业素养良好的青年记者,既体现了集思广益,又充分起到了传帮带作用。同时,按照大青山工作室项目的安排,利用成熟的视频会议技术平台,针对“中央厨房”平台应用、新媒体制作工具应用、可视化产品制作培训等多项学习内容的远程视频教学培训已经举办多场,促使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记者向融媒体记者转型。

  成立以来,大青山工作室项目实施顺利,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布局。相信通过项目参与各方在“牵手成功”基础上的辛勤耕耘,大青山工作室这块媒体融合发展试验田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

  (作者系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