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生逢灿烂的日子》:讲述一代人的“诗与远方”

李淼
2017年12月13日13:5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生逢灿烂的日子》:讲述一代人的“诗与远方”

  剧中四兄弟合影,果靖霖(左二)扮演“老三”。 北京卫视 供图

  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北京卫视热播的京味儿大戏《生逢灿烂的日子》中,“老三”的扮演者果靖霖同时还是本剧的编剧、艺术总监,身兼数职、火力全开的他为观众讲述了一段老北京胡同普通人家酸甜苦辣的故事,也讲述着“70后”一代人的“精神颂歌”。

  “70后”的“致青春”之作

  《生逢灿烂的日子》剧本写了8年。作为这部戏的编剧,果靖霖表示,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很早就在自己心里了,一直在一点点地琢磨、酝酿。当被问及为什么想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时,果靖霖表示:“每个人,不管到什么年纪,总会有一个阶段会去忆青春,想稍微停一下脚步思考一下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思考的过程中,你就能看到自己是怎么从年轻时代一路走来的,也可以想一想将来怎么办。”

  这是一部果靖霖自己的“致青春”之作。创作中,他将自己前半生的思考与感悟都放置在了其中,里面有他人到中年的“惑”与“不惑”。“我们常说四十不惑,其实就是很多年少时提出的问题,在你的人生历练中已经自我解答了,40多岁就没什么困惑了。创作这部剧,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十不惑’的心得。尤其得益于电视剧较长的篇幅,使得我们可以更多地展现从‘惑’到‘不惑’的心路历程。”

  这也是果靖霖写给一代人的“致青春”之作。在果靖霖看来,每个年代的青春都有着每个年代的深刻烙印。他时常问自己,火红的70年代到底带给了自己和同代人什么样的影响。“70年代,我们接受的是毛泽东思想教育,80年代赶上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90年代经历了中国的经济腾飞,一直到当前的和谐社会。我们这一代人是经过几个大的历史变更时期的,而这几次变更,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们可以说是一次次处在历史交叉口的一代人。”

  除了对过去的缅怀,对当下急速发展时代的“不适”也是这位“70后”编剧想要表达的一代人的“痛点”。社会日新月异,新生事物让人应接不暇。果靖霖形容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出了门,这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变。昨天大家还在玩扑克牌,第二天就开始流行游戏机,可能又过了一段时间,游戏机玩完了,开始有电脑了。什么叫电脑?CPU是什么东西?每天都有新东西出现。”果靖霖感叹道,“对于我们来说,时代是一辆列车,它已经启程、已经鸣笛,你得赶紧赶上,要不然就来不及了,我和身边许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

  虽然力图描绘出一代人的精气神儿,展现“70后”的精神底色,但《生逢灿烂的日子》并没有拘泥于“致青春”,而是从老北京小胡同里一家人充满酸甜苦辣的生活中,展现着一代人关于人生、思想、情感的深度思索。果靖霖说:“更准确地说,是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史,展现这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展现人文的、社会的、自然的以及国家的成长。”

  话剧化的探索尝试

  在《生逢灿烂的日子》的创作中,作为该剧的编剧与艺术总监,果靖霖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性尝试,充满诗意的情绪表达、话剧化风格的呈现手段都被他应用在作品之中。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每集片尾低沉浑厚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果靖霖自己配音朗诵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他看来,这几句诗恰恰代表了这部剧的精神内核,诗歌中朴素美好的祝愿与希冀,也是果靖霖寄托在本剧中的心志表达。在他看来,“70年代是一个有诗情的年代,这首当时脍炙人口的诗,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心声。我自诩是个有一些诗情的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学爱好,更是受那个大时代的影响。”采访过程中,果靖霖对那个时代的诗人如数家珍,当提起北岛,提起舒婷、海子时,他会眼神放光。

  与此同时,一些话剧化的表达、呈现方式更与他“话剧人”的出身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果靖霖一毕业就扎进话剧的四方舞台,已经毕业20余年,直到现在他都不会穿着T恤、短裤进剧场,而是总要正儿八经地穿上长裤、衬衫。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钟爱的艺术的一种敬畏与尊重。对话剧的尊重与热爱,也让他的创作中不时出现一些惯常电视剧少见的表达。例如,在与同事提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时,“老三”以一大段慷慨激昂的话语作答:“现在的工作像一条小溪,很惬意,但它不能让我乘风破浪。就算是赶上山洪,可以泛上几朵水花,可我需要的是浪花!我喜欢的是波澜壮阔,喜欢的是惊涛骇浪!那才叫刺激!”剧中独立女性的代表叶琪一直都看重情感而不在乎婚姻,但当她最终明白了自己对老三的心意时,镜头一转:一片黑暗中,一束追光打来,叶琪独坐在一张红沙发上,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向观众娓娓道来。这些台词处理方式和镜头语言,显然不那么“电视剧化”。果靖霖坦承,自己在创作中确实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尝试,“我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处理,可能有的地方确实更接近电影化或舞台化。我觉得电视剧需要一些技术上的进步,不能老是家长里短那些‘水词’,需要有一些提高或者改变,我希望在这方面也做一下尝试。我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观众是不是接受,是不是舒服,但这也算是我的一种‘诗与远方’吧”。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