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传统媒体如何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 转型仍要出精品

——访《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导演杨俊峰

李雪昆
2018年01月16日13:2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转型仍要出精品

近年来,传统纸媒的转型方向中,运用视频手段向互联网传播端进发是其中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在纪实影像之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做精品,保证核心竞争力,用家国情怀全方位解读中国。”面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提问,《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导演杨俊峰这样解答道。

如何理解中国故事?

还记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时作出重要批示,“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从那时起逐渐成为全国媒体的共识。

对于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杨俊峰认为应该满足四个方面要求。首先,故事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先是一个故事,我们在做传统媒体报道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叙事,并不是在讲故事;其次,既然是中国故事,必须具备国家性;再次,注重真实性,因为真实是能够做到的最有震撼力的表现方式,毕竟,现实是最好的编剧;最后,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为了发出中国声音,是要有所表达,不管是主题先行,还是讲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都要把中国的态度、中国的声音表达出来,让更多人听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杨俊峰看来,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真实、立体、全面,我们不回避问题,我们需要发挥自己传统媒体的优势,全方位解读中国。”

杨俊峰特别强调,讲中国故事应该带有家国情怀,只有真的热爱我们做的事情,热爱这片土地和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讲出来的故事、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拍出来的纪录片才是有血有肉、有真实感的,才是能感动自己、感动观众的。

为何要用微纪录形式?

谈及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做微纪录影像时,杨俊峰认为,一方面,小成本可以实现大制作。比如,一个5分钟的片子,商业化运作成本不到2万元,但做出来的效果可能贴近院线制作水平。“现在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是小团队现代化操作,组一个团队,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小体量的纪录片,并能够成批量制造。”

另一方面,国内尚未形成这种微纪实影像的权威栏目和品牌,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之前有一部短片《82岁我心飞翔》,讲述的是一位82岁的老奶奶跳伞的故事。该片从专业角度讲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是作者用家用DV拍摄的,但是目前在优酷上点击量已破800万,上线第一天就有100万点击量。杨俊峰认为,这说明微纪实影像是适合大众传播方式的,也是观察社会最好的窗口之一。

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可循?

对于怎样做好微纪录影像,杨俊峰有几点思考。其一是要在策划中见思考,可以主题先行,但并不是说可以按照我们设计的路子摆布我们的被拍摄对象,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更正。其二是要在拍摄中见情感,就是在采访和拍摄过程中,要和被拍摄对象成为朋友,要能融进被采访对象的关系和生活中,这样他们才能坦然面对镜头,在镜头面前表现最真实的感情,从而让我们拍到真实的影像。其三是要在制作中讲章法,因为微纪录影像是纪实影像和摆拍调度相结合的,纪实和调度结合的比例和方式则决定了这一影像的品质。

“当然,我们是主流媒体,强调审美也是必要的,不能随意拍,画面要真实、美丽。毕竟,美丽的东西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杨俊峰补充道。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