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留神!“洗稿时代”的“伪原创”

王志锋
2018年02月05日10:22 |
小字号
原标题:留神!“洗稿时代”的“伪原创”

 

“洗钱”一词,想来您已不陌生,但您知道“洗稿”吗?最近,“洗稿”一词在网上挺热闹,有人甚至说新媒体“洗稿时代”来临。这是咋回事?研究事儿这就给您敲敲黑板、划划重点。

“伪原创”过剩,优质内容稀缺

“洗稿”,从“洗钱”一词变化而来。与“洗钱”把“黑”洗“白”不同的是,“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别人的。

正如网友调侃,“抄袭的时代过去了,高级抄袭的时代到来了”,传统的“剪刀加浆糊”和“复制粘贴”已经过时。有人惊呼,文字侵权已经步入“洗稿时代”。

难怪网友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又是最坏的时代。经过改头换面、东拼西凑的各种“伪原创”充斥网络空间,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同质化泛滥,叙事重复、观点雷同,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在各种媒介平台重复推送的,不少是碎片式的重组,让人不胜其烦。

新媒体内容产品生产力空前强大,“两微一端”各类资讯日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然而,相对于人们对优质原创内容的需求,一般化甚至低质内容产品的生产已步入产能过剩时期。

如此“爆文”,难以言说的“痛”

“洗稿”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将几篇同主题文章的片段剪裁拼装在一起,有的是提取原创文章的结构并填充新的内容,然后堂而皇之地贴上“自己原创”的标签。更有甚者,通过“洗稿”软件生产“伪原创”。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网络上流行的“爆文”软件能够收集相关平台已经发布出来的各个类别的文章,并且根据阅读量进行排列,在选定相应文章后自动进行编辑,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生产一篇“伪原创”文章。

这样的洗稿,换汤不换药,与原创讲的是同一件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些说法,本质上仍然是剽窃和抄袭。只是目前的“查重”软件无法识别认定,现有的法规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条款,原创作者自然投诉无门。所以,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的原作者,“洗稿”已成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网上有人说,“洗稿”是一种文字进步的方式,并引用唐人皎然将偷诗行为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重境界。其实,仅有“偷”是出不了真正的好诗的,不能像有些文抄公认为的那样简单删改,而应是化用,是“借语”“造意”“提势”,最重要的还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这不禁让人想到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借语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只是个别字的改动,好像是“洗稿”,但恰恰是这种“洗”,体现了“禅悟”境界的提升。这样的过程,蕴含着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虽然看似简单的改动,却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说这也是“洗稿”,那就是一种创作,值得提倡。

别再当文抄公了,行吗?

写文章,有时不可避免甚至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引用别人的材料。那么,如何引用借鉴别人,而又避免“抄袭”之嫌呢?

一是要有自己的原创观点。不得不承认,“洗稿”游离于抄袭与引用借鉴之间。抄袭还是借鉴,关键要看有没有自己的原创观点。正如前文所述,只要你的见解独到、观点新颖,即使引用别人多一点,只要你所引用的材料是在为你的原创观点服务,就算得上是创作。最重要的是,别人读了你的文章,能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认识上的深化和提升,有真正的收获。如果没有自己独创观点,即使把别人的文章改编润色得再精美,材料组织得再丰富,也难逃“抄袭”之嫌。

二是要在消化材料上下功夫。写出好文章,平时要做好知识和信息材料积累的基本建设,同时也要掌握加工处理材料的技巧,在写作中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就是要对手头的材料进行反复咀嚼、细细消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了然于胸,进而使之融化在自己的文思里。通俗一点来说,查阅到的材料就像是一堆静止的、互不相干的零部件,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把它们打乱揉碎进行再创造,使其“增值”。

三是对材料要活学活用。“材料贵在活用”。人民日报一位老编辑曾说过,“去冗存简谓之活,推陈出新谓之活,搬来挪去谓之活,联想生发谓之活……”材料的运用要根据自己的“施工蓝图”将其结构起来,使材料和文章观点和谐对接、融为一体,无斧凿之痕。如果只是简单、生硬的拼装,就好像是一只“义眼”,终究不会传神。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有一个深化的过程。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作为一种存在就摆在那里,有的人视而不见,而有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这些规律和理论的提出,才是真正的原创。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亦如此。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总而言之,一篇文章若有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和独到见解,自会挥洒自如、浑然天成。所以,自媒体和公号小编们,还是要多读善思、有感而发,不做低级“洗稿”的那些事。(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众号)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