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快递》杂志记者戴元元:浓浓乡愁埋心底 暖暖快递传万家

2018年02月27日14:0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浓浓乡愁埋心底 暖暖快递传万家

 

  《快递》杂志记者戴元元体验快递员的工作。

  2月9日,临近年关,凌晨5时30分,我从漆黑中下车,站在北京国际机场附近顺义的一个村子里。零下10摄氏度,寒风凛冽,我却找不到一丝光亮,那一刻真有一筹莫展的感觉。这里,是我与杨永晓约好的采访见面地点。我完全没有把握,他会准时来到把我带出黑暗吗?在这片漆黑之中,他又怎么找到我?杨永晓来自山东,是北京市东城区优速快递的一名快递员。因为市里不好租房子,所以他就和同事住在顺义的村子里。每天,他都是这个节奏:凌晨5点起床,坐网点的车,前往30公里之外的东城区,去收派快件,从早上6点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连续工作十四五个小时。酷暑严寒,没有例外。

  跟着杨永晓的三轮车,我跟随他派件,许多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人动容。派件路中三轮车会多次路过一家普普通通的超市,但我发现杨永晓总会有意无意地往超市临街透明的食品橱窗里多看几眼。追问之下,他才吐露心声。原来,杨永晓的女儿从两三岁时就跟在他身边,爱吃这家超市里的“黄金堡”面包。半年前,女儿因为要上小学回到了山东老家,他就每半个月从这个超市买一次面包给女儿寄回去。每次给女儿寄面包,虽然能够冲淡一些乡愁,但与家人分离的忧伤心情却不时地让这股乡愁变得更浓。原来,这家普普通通的超市,凝结着他最多的记忆和最浓的情感。

  作为关注快递行业的一名记者,深夜或凌晨是采访的最佳时点。我与北京大兴中通快递员槐式松的见面也发生在天未亮的凌晨。当我来到大兴中通网点,走进网点负责人槐式松居住的地方时,这里的简陋程度让记者哑然。这是一处不起眼的旧厂院,槐式松就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因为网点刚刚搬迁,所以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住房,网点需要留人,只能先在这里凑合几天。”在槐式松的住处我发现了两盒补品,这是他刚给母亲买的新年礼物,准备快递回家。平时,他也会每隔一天给母亲打个电话。因为最近忙着网点搬迁和找宿舍,槐式松与母亲的通话也变成了一周一次。“天下的老娘疼小儿”。槐式松在家里排行最小,自从5年前来到北京,他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母亲。槐式松有些不好意思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同意我见证一次他与母亲通话的场景。电话那头刚传来母亲的声音,槐式松就潸然泪下,一时说不出话来。

  春节期间,北京的街道张灯结彩,一派过年的气氛里,杨永晓和槐式松们依然战斗在快递一线,他们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但快递业就是这样一个全年无休的行业,即便在万家团圆的春节,在华灯下,在鞭炮声中,一辆辆快递小车仍然奔跑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农产品出山,消费品下乡,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快递,老百姓的生活也离不开快递,快递员在为千家万户送去祝福、传递情感、消弭乡愁的同时,却在自己心中埋下了浓浓的乡愁。

  在中国,过年回家是天经地义的事。以往,对于快递小哥过年回家总会发出不少类似“快递员回家了,我的快递怎么办”的责怪。但现在,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让快递小哥歇一歇吧,一年好不容易就休息那么几天,过年就不要给他们添乱了。”

  就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快递业近年来不断进步。就在这样催马扬鞭奋蹄中,社会对快递员的关爱也在与日俱增。令人欣喜的是,“快递员关爱周”从2016年就设立了,今年春节期间,包飞机、包高铁送快递员回家过年的做法出现了,慰问坚守一线的快递员的大红包也发出了……

  我想,正是无数快递员留在心中的那片乡愁,撑起了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脊梁。这份乡愁,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