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姚喜双:阅读,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朱瑞
2018年04月24日07:47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姚喜双:阅读,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今天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针对农村、农民阅读的有关问题,国家督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喜双接受了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重要内容。这也是“全民阅读”第五次写入报告中。您认为党和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全民阅读”?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民阅读”也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说阅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具体指出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其中的文化振兴,是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村、农民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今年的读书日是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新一届政府组建后的第一个读书日,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首先,认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推动“全民阅读”要牢牢把握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意识改变后,阅读有了更深的意义。人们不光需要牛奶和面包,还需要诗和远方,表现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追求、重视文化建设、有更多元的阅读需求。但是“全民阅读”中存在着很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新时代,国家为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重视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助于早日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人工智能、网络、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丰富了阅读的形态和样态。阅读的质地、渠道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来讲,读书、读机、读屏都是阅读,整体上人们的阅读时间提高了,选择更多样了,这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但是更需要我们引导人们读好书,读经典,提升精神文化的境界。

  记者:刚刚出炉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报纸、期刊阅读率以及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都高于农村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7.2%,比农村居民的72.2%高15.0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您怎样看待目前农村居民的阅读情况?

  答:城镇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城乡之间在阅读方面表现出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农民阅读有三种动机:了解信息、掌握知识、陶冶情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了解信息的层面,农民的阅读量是大大提高的。农村的智能手机使用率在逐年提高,农民通过读机和读屏,可以比读书更快地获取信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民进行大量浏览性的阅读,满足自己对外部信息的认知需要。

  在掌握知识的层面,农民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虽然通过手机可以浏览相关信息,但是太过碎片化,不够系统和深入,还容易被谣言误导。这就需要有电脑和书籍来满足农民更广泛和深入的阅读需求。我去一些贫困地区调查的时候,发现许多当地优质的农产品缺乏推广渠道,农民急需在电商网站上建立店铺、出售产品,但是不懂相关知识,如果有相关的书籍和培训,他们一定如获至宝。

  在陶冶情操的层面,更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满足前两个需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对人物传记、经典书籍等的阅读,这可能不是直接作用于生产生活的,短期内不会带来回报,但可以让农民陶冶情操,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记者:2007年相关部委共同推动了“农家书屋”工程,2012年就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有些农家书屋办的有声有色,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却借阅率不高,成了摆设,如何让农民主动走进书屋,拿起书本呢?

  答:“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之一,我们应该全力推广和推进。我们也要关注到它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引导农民主动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需要从需求侧分析,从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让农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和信息的重要性,把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农民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读书。如果读书可以直接指导农民生产生活,为他们带来物质上的财富,就会渐渐培养起他们的阅读习惯,在农村形成读书文化和读书氛围,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不仅仅是简单把书屋建起来,把书摆进去,而是在内容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切实地满足农民获取知识的需求。

  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和自觉意识,通过其他文化活动的互动来促进农民读书。如在参观、培训、收听收看节目中为农民量身定做推荐书目;不只在培训日呼吁农民读书,还要加大日常的宣传;研发农民喜闻乐见的书籍,包括有声读物等。让农民从阅读中尝到甜头,再一步步地去阅读经典、享受读书。

  从供给侧入手,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地去推动“全民阅读”,加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加大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力度,多管齐下,通过“农家书屋”让农民离“国家图书馆”更近一些。

  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是一位外卖员,有人说这颠覆了我们以往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认知,您作为节目的主要创建人和前两季的策划人,怎么看待这一言论?对农民个体的阅读活动,您有哪些建议?

  答:我们既要对农民有整体的关注,又要注意到个体的差异。

  一方面我们不要有印象化、固化的概念,认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他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也有对美的精神追求。读诗背诗虽然不能立刻提高这位外卖员的收入,但是却在精神层面坚定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没有门槛,这是人的一种自然需求。这也让我们有信心去推动更多农民去阅读满足精神层面的经典书籍。

  另一方面,同样数量的大学生和农民中,大学生对诗词的掌握水平更高,因此进城务工人员获奖,观众受到了更大的震撼。让类似的新闻不再成为新闻也是我们推进“全民阅读”的目标之一。农民个体的阅读比较自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取合适的文本,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即文本的获取力、符号的解码力、信息的理解力、文稿的驾驭力、内容的评判力、情景的感受力、再现的表达力、审美的构建力。这是阅读环节的八个侧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它们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共时的过程,同时在阅读中起着作用。

  通过国家、社会的努力和个人的自觉,阅读会助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相信新时代的农民会更热爱阅读、享受阅读。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