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全媒体策划更应注重互动性

许懿
2018年05月22日13:1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全媒体策划更应注重互动性

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专题报道结合新媒体传播思路,通过有效策划,对拓宽传播路径,达到优质传播效果,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全媒体策划莫忽视要点

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策划意识,适应时代需要。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记者一般都会把工作重心放在采访和编辑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竞争的激烈以及未来形势的严峻挑战,这些都需要采编人员在工作中有更多的创新。策划时在保证新闻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要顺应大众审美喜好,运用多维度思考的方式呈现创意报道。

从广度上策划,增加专题报道的亮点。相对于受众而言,很多专题报道中的类似内容让受众在审美上出现疲劳,并且,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好地突出重围才能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不断突出新意,展现报道特点,可以对媒体进行更好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在报道中策划的力度,则需要对新闻资源进行更为创新的组合以及串联,做好综合性的开发工作,在新闻素材中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够寻找到更好的时机,从多个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让报道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从深度上策划,增加专题报道的特点。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让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得到较大提升,人们对身边事物的了解更加透彻。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专题报道的策划还需要究其根本,不能简单地只停留在表面做文章,应减少“快餐作品”的出现。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但大量信息中也有较多无效信息,并且,有些自媒体平台容易主观化,以观点博眼球。因此,在策划专题报道时应该避免肤浅的解读,在深度上做策划。

策划中要强化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性。受众和媒体之间进行多方面的互动才能让受众对内容更有兴趣。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主动性,才能够转变一些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在受众关注的情况下让策划内容产生更多的能量,才能帮助受众对相关体验进行感受,强化和受众之间的联系。因此,互动不容忽视。

专题展现需全媒形式

新媒体的本质在于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人人也都可以是传播者。

美国《连线》杂志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即新媒体能够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同时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形成无差异、对等的交流。对于传播平台也没有了明确的定义或概念,凡是承担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介质都可以视为新媒体的传播渠道。

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采编人员势必要不断拓宽综合业务能力,实现同其他媒体的联手合作发展。同时,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运营和采编工作,从而加强专题报道传播的广泛性。许多专题报道活动,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提高宣传效率,扩大策划影响力以及媒体传播力。

新媒体环境下,观点性的内容更吸引受众眼球,但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因此,专题策划中要有清晰的工作思维,认清现实,有效区别真假信息,兼顾可听可看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分寸和尺度。在清晰的工作思路下,要对专题进行创新发展,抓住专题内容中人们愿意关注的点进行深入报道。例如:此前浙江媒体在“万朵鲜花送巾帼”活动中有一站是走访医院,为节日里还在一线奋斗的女医生送上慰问与祝福,他们采用视频直播作为其中一个传播方式,让受众能够零距离、零时差感受活动全程,但同时,基于对医务工作特殊性的理解以及病人隐私的尊重,在手术室以及特殊病房里的慰问,其关停了视频直播,通过录音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随后的图文形式更是让内容不断深入,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新媒体使人人都成为“记者”,每天都会有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分享的方式使分享的内容走上新闻传播的“前线”,每一个民众也都承担起了把关人的角色。

采编人员在策划专题报道时,不应该再局限于新闻相关的文稿研究,应该更多地融入互联网生活方式,积极敞开思路,在大众生活中,在自媒体发布的信息中获得所需,从而提升与受众的情感共鸣。

传统媒体的转型,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最大的改变不是强化发现和采集新闻的能力,而是强化策划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记者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量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向策划型与专家型新闻人才靠拢;另一方面,有效运用生活中大量的传播手段,与大众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精准地把握大众心理,把握时代脉搏。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专题报道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人们对于专题报道的传播形式和专题报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编人员作为策划制作专题报道的参与者,其责任自然也越来越重,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思维方式。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