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录音采访要小心 事实还原要上心

范列
2018年05月22日13:1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录音采访要小心 事实还原要上心

资料图片

口语与书面语相比,其显得更加亲和、随意、形象、易懂。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来说,与人交谈是锻炼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充满感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在采访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它比从书面材料直接获取的文字信息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亲和力,更能触动人的心灵。但是,众多新闻实践证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通过口语获得的新闻信息是以达意为主,其仅有层次而缺乏严密的结构和完整的语法,叙述的事实也并非完全没有误差。

其实,录音带给我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暗藏着新闻采访的“地雷”——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当口语向书面语转换时,我们应三思而行、谨慎从事,切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

职务敏感 “次”“副”要分

新闻标题:《陆放:专注学术的“红二代”》

审前原文:陈伯伯被称为常胜将军,当时他是解放军代总参谋长。

审后改为:陈伯伯被称为常胜将军,当时他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解读感悟:陆放先生是“红二代”。1954年9月其父徐以新受周恩来总理指派担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陆放兄弟二人被寄养在沙可夫家中,第二年暑假陈赓大将派警卫员把陆放兄弟接到了他家,一住就是6年。也许是太熟悉、太有感情了,陆放先生接受采访时对陈赓大将的职务脱口而出,回到北京审稿之时,他又将此段往事进行了认真核实,结果发现,现有公开的资料中,陈赓大将从未担任过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一职。其实,代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务。“代”,一般是指代替、代表,短时间代人担任某一职务;而“副”是第二位的,通常区别于“正”,往往起辅助或次要作用、职能的人。

书面文字的精确度要比口语高得多,对于敏感问题和细节,并非录音采访到的都可以随意刊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当事人审稿把关。

前后关联 注意细节

新闻标题:《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审前原文:为什么我们有些言论、社论很干,读者不爱看?因为它只用了一个“理”字,其他四个字基本不用,而且这“理”不是你自己新发明的“理”,仅仅重复文件的“理”。

审后改为:为什么我们有些言论、社论很干,读者不爱看?因为它只用了一个“理”字,其他四个字基本不用,而且这“理”不是你自己新发明的“理”,仅仅重复上面的“理”。

解读感悟: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曾独创出“形、事、情、理、典”五字写作原则。在谈及言论、社论写作时,梁衡先生特别讲到了“理”字,这是很有针对性的。综观媒体刊载的某些言论、社论,确实写得很干,没有消化吃透文件精神,大段摘抄原文,缺乏有效解读,不接地气,做官样文章,读者不爱看。梁衡先生将“文件”改为“上面”,虽两字之别,意义却大不一样。“文件”是一个现代词,泛指形成的正式文书,这些文书又分为公文、文书、函件和其他文件等。而“上面”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相对于媒体来说,它泛指位置较高的部门或上级领导机关。可见,“上面”一词的外延比“文件”更大,范围比“文件”更广。从字面上理解,言论、社论“仅仅重复上面的理”比“仅仅重复文件的理”更符合媒体实际情况,也更加贴近行文内涵。

相对书面语而言,口语的结构不那么严密,语法也不够完整。将口语转化为报道材料时,要特别注意细节和文字的准确性。

逻辑概念 以大套小

新闻标题:《陆建红:从热血青年到审判专家》

审前原文: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贩毒案件日益猖獗。

审后改为: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毒品犯罪日益猖獗。

解读感悟:贩毒案件和毒品犯罪案件的内涵是不同的。毒品犯罪案件是涉及毒品的犯罪,我国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均为犯罪行为,而贩卖毒品只是毒品犯罪中的一种。口语的逻辑性不太严密,经常将贩毒和毒品犯罪两个概念混在一起。实际上,贩毒案件是一个小概念,毒品犯罪案件则是一个大概念,转化为书面语言时必须明确加以区分。被访者将“贩毒案件”改成“毒品犯罪”,就是用大概念套住了小概念,符合法律逻辑,行文更加准确,也更加贴近事实。

一字之差 两种风味

新闻标题:《水果贩销户种起有机草莓》

审前原文:目前有85个小棚,主要种植红颜草莓和牛奶草莓。

审后改为:目前有85个小棚,主要种植红艳草莓和牛奶草莓。

解读感悟:“红颜草莓”是日本静冈县用章姬与幸香杂交育成的早熟栽培品种良种,而“红艳草莓”则是中国的“柑橘之乡”衢州的特色嫁接品种,外形与“红颜草莓”相似,口感不同。在柯城区沟溪乡洞头村采访草莓种植户的记者是一位东北姑娘,草莓种植户说不好普通话,只能用当地方言接受采访。衢州话中的“艳”和“颜”是不分的,听起来都是同样的音。幸好责任编辑对当地的草莓品种非常熟悉,一下子就看出了“红颜”的错误。后经记者电话核实,果真是“红艳草莓”。

录音采访 三点提醒

口语的随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习惯中养成的,这种随意性在某些方面为采访“耳听为实”的现象敲响了警钟。从录音采写新闻的角度来看,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性提醒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录音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记者将录音转化为书面语时,应首先考虑如何准确地还原事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语与书面语的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有疑惑的问题要及时与采访对象沟通,切忌简单地将录音采访获取的材料作为新闻事实的唯一依据而仓促刊发。

其二,即使借助录音机在采访中留下依据,记者亲耳听到的事实也不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对录音采访涉及的敏感话题,记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新闻职业道德,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越是新鲜的事情,越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越要懂得掌握报道的火候,避免盲目炒作。

其三,注意方言向书面文字的准确转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种类、多语言风格的国家,对同一事物的表述,一个省、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乡镇往往会产生语言的差异性。如口头语“老妈”,浙江衢州市区的方言特指“妻子”,而普通话则是“妈妈”的意思。因此,对方言的使用要十分小心,稍有不慎,较易产生误解。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