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日韩媒体人谈网络时代媒体 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

赵新乐
2018年05月22日13:2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曾说: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的注意力。

这句话,或许道出了互联网时代媒体所面临的尴尬现实——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人们在单个新闻信息上停留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在第六届中日韩新闻研讨会上,《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提到,社交网络正发展成为连接一切的生态平台,在中国,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成为网络上最重要的内容传播工具,抢占了传统媒体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比如,最近几年,在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众包化的视频生产,快手、抖音、云视频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赋予了每一个人、每一个所谓的拍客以新闻生产者这样一个角色,让普通公众可以轻松采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来提交视频、传播资讯。在汪晓东看来,这种全员和全平台的传播,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怎样成功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媒体信息上来,提高媒体内容的必读性,这恐怕是最重要的。

那么,对于媒体来说,如何评价一个稿件和传播的好坏就格外重要。

科技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王俊明分享了一个事例:《科技日报》开设有一个专栏,就像股票上道琼斯指数一样,科技日报社经过研究开发,并获得国家专利,制作了一个新闻传播力指数。对于每一篇稿件,无论是在哪里传播,根据它对应的这个指数来评判稿件的好坏。

在日本,《产经新闻》同样非常重视网络。前几年,主要是根据点击数量判断稿件在受众中的反应。但随着一些为获取点击而制作的标题党越来越多,网站的公信力自然就受到影响。《产经新闻》外信部次长矢板明夫提到,在这种情况下,《产经新闻》更看重的是用户停留时间,这个比点击的数量更重要。

“也就是说,衡量报道的好坏要看网民在这个新闻上到底停留了多长时间,如果点开就马上走人,说明这个报道不具有吸引力。”矢板明夫提到,判断稿件好坏,还要看它被转载到推特上的次数。

尽管这样,在《产经新闻》内部,同样存在着困惑。比如,关于缅甸的难民问题,从国际问题的角度看,很多英文报纸把它当作重要新闻去报道,但如果参照做成日文稿,就不太引起日本国内关注,点击量也只有平常报道的10%—20%左右。那么,这样的报道到底值不值得花这么大力量介绍呢?

韩国新闻放送编辑人协会会长、《中央日报》主编李夏庆介绍,在《中央日报》,所有的稿件包括一些专栏在内都有相应的指数,包括点击量,每个年龄段有多少人看,点赞量有多少,转发的有多少,这些指数每天都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观的评估。比如说,某一个专栏稿件,虽然它没能引起大众化的反响,但是对政府的决策、对某一个重要的事件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哪怕只有10个人看了,但这也是非常棒的稿件。再比如说,对某一件事情的舆论引导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或者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去,这时出来一个不同的声音,像这样的稿子也要给一个高的评估。“当然了,这种评估是绝对主观的,只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作评估。它没有一个定量的评估标准,相对来说,指数在某种层面上参考意义更大。”李夏庆说道。

在汪晓东看来,尽管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拿的是金话筒。众声喧哗的时代,主流媒体怎么样唱出好歌,是媒体人需要思考的。他认为,快速阅读的时代,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深度报道同样是稀缺的。把深度报道写好看,把大的话题用小故事来讲,大的选题用小的角度来讲,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来讲,或许是媒体报道“化整为零”最好的方式。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