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闻40年——《荷风清韵:徐荷新闻作品集》后记

2018年06月11日16:4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作为一个新闻人,近40年职业生涯,正好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历程同步,这是一种何等的幸运啊!

从18岁入职甘肃日报当记者到今天,我的大部分职业状态是当记者、编辑,写稿、改稿、办报。甘肃日报社12年,中国人事报并中国组织人事报社10年,即使是在国家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当副研究员的5年间,以及在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新闻宣传处当处长的7年间,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说不上是多么热爱,但对新闻一直有着一种敏感,对新闻事业一直有着一种崇敬。我始终记着80年代甘肃日报记者部主任王鸿雁大姐说过的一句话,“新闻可使人永远处在谈恋爱的状态”。1984年9月初,我同她一起采访甘肃省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会议写的报道:《他们都有值得自豪的少壮时期》,今天读起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连我自己都觉诧异:那时候的会议报道还可这样写?

回首近40年新闻生涯,适才发现,我原来是在与一个个采访对象和采编实践的互动中学习、体验、思考、感悟并成长成熟的——

12年甘肃日报记者,风里雨里乡里城里穿梭陇原,握粗手握茧手握棉手记录春秋,八百多篇新闻、通讯、专访、评论,每年百篇稿件见报,勤奋记录甘肃改革中的人和事:那个毛遂自荐当生产队长要让大伙过上好日子的生产队长陈沛,那位为解决甘肃洋芋病毒再出一把力的农科人员王素香,那个要让静宁养鸡业历史写上一个庄稼人名字的烧鸡专业户王贵生,那位为兰州瓜果城添光彩的农艺师何荣素……30多年过去了,他们一个个朴实、厚道、执著,让“理想在田野里闪光”的精神灿烂至今在我脑海里闪现。

从大漠戈壁到甘南草原,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南北两山到黄河岸边,《社员喜获超产粮》《从“顶牛”到“牵牛”》《河州在改革中崛起》……随着这些记录80年代甘肃人民改变命运的一个个故事的新闻报道获全国好新闻奖、甘肃省好新闻奖,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对每一个中国人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10年主持《中国人事报》并《中国组织人事报》业务,笔政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采编团队,将热情、激情、活力和青春,投入到传统、严肃、神圣、厚重的组织人事工作采编实践。从《中国人事报》2005年8月5日创办《组织工作版》,到2011年1月5日《中国人事报》经中组部、人社部决定,中央领导批准,更名为《中国组织人事报》,我们研究提出“服务组织人事工作大局、服务组织人事工作实践,服务组织人事工作者”的办报宗旨;探讨确定“权威、准确、专业、深度”的办报特色;把“办有分量的报纸,编有分量的版面,写有分量的稿件,做有分量的新闻人”作为编辑部工作目标。宗旨明确、特色鲜明、目标清晰的全国组织人事专业报迅速得到了组织人事系统的广泛认可,发行量从3万份猛增到了近30万份。《中国组织人事报》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揭开了组织工作的“神秘面纱”,让“神圣”的组织工作走进了社会、贴近了百姓。如今,回首创办《中国组织人事报》的岁月,无论是昔日指导办报的领导还是已不再年轻的编辑记者都无不感慨:“我们共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办报10年,写稿近百篇,既当总编又当记者。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福建,东北、西北,人才强省、基层党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我们总有写不完的重大题材。当老总期间一直没有放下笔,是由于当时报社的采编人员大都刚刚走出校门,带他们采访,给他们改稿,写出有分量的稿子见报、获奖,真的是为了鼓励和激发年轻记者们的新闻激情和职业理想,就像当年甘肃日报的总编辑、老记者们带我采访、给我改稿一样。

直到2012年7月21日晚,审签完当日报纸的大样,散步在北京北四环路经斑马线时被突如其来的车撞倒,因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98天,放下了手中的笔,也停止了终审《中国组织人事报》的工作。

2013年2月,腰伤恢复,有幸到香港入职《大公报》任副总编辑,继续感知新闻、继续感知着新闻职业……

40年职业生涯,开始于甘肃日报,期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经甘肃日报(理论部、农村部、武威记者站、记者部),国家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政策法规司,中国人事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和《大公报》6个岗位、4家报纸,此生真是与报相知、与新闻有缘。从甘肃日报记者,成长为全国组织人事专业报总编辑,深知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上学、读书、培训、研修,自费的、公派的,国内的、境外的,在职的、脱产的,这种不间断地边工作边学习使我获得了充实;更为有幸的是在多个任职岗位上,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信任、鼓励和培养,得到了同事们的理解、支持和相助,给责任、压担子,使我从一个记者的写稿、采编工作思维方式,逐步锻炼,形成了从大局、从发展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懂得了在工作中抓重点、抓重点环节的重要方式方法。对此,我获益终生,心存感恩。

内心唯一亏欠的是我的父亲,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因父亲请过一天假,真正陪伴他老人家的日子少之又少。2004年5月27日,因我要出差陕西,开完编前会匆匆带老爸在北京安贞医院检查身体的过程中,他老人家突发心脏病离世……那些日子,让我体会了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什么是终身无尽的遗憾!我的老爸啊,连离世都“选择”去医院里,不给儿女们增添一丝一毫的麻烦!

从徐荷到一禾,学中文的爸爸给我起了一个美丽、美好的名字,一禾是我在不惑之年给自己起的笔名,我想这个笔名更适合于中年后的我。父亲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正直而善良的男人汉。爸爸上大学时曾担任《黄河大合唱》指挥,他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我的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唱,都喜欢;爸爸退休后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必读的报纸是《参考消息》,每天每个版面都要从头看到尾,直到他离世的那一天上午。我们2007年8月26日在安葬他老人家骨灰时,把他常用的笔、老花镜和当日一份《参考消息》一同陪伴他安葬了。老爸的正直、善良、真实、简单、认真、执著,以及热爱生活、忠于职守、追求真实和美好的基因多少还是遗传给了我。

编辑这本新闻作品集的最初动议是在2012年7月车祸后,终日躺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干部病房之际,98天的住院生活,使我终于有了回顾、总结自己职业生涯和无尽思念父亲的时间。到香港工作一忙,书稿又放下了,一放又是6年过去了。我深知,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节奏、刷屏如此之快的新媒体时代,没有人会有时间去翻这样文字冗长的新闻作品集,好几次都想放弃编辑此书了。但一想到我那纯粹的父亲,想到他对我从小的教育、期望和影响,想到让老爸在天国里也能分享到女儿工作成长的快乐,放置编辑五六年后,在责编的辛勤劳作下我还是把书出版了。希望看到这本书的朋友和读者们,能够解我作为爱女对突然离世父亲深深的思念、感恩之情。

说实话,这本书是我对老爸养育之恩的汇报,也是对他老人家突然离世后14年来无尽思念的一个释然。

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宋娜6年来的鼓励和为编辑此书付出的辛劳。

感谢新华社原副社长何东君老朋友、中国妇女报原总编辑卢小飞姐姐特意为本书做的序言;感谢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甘肃日报老领导宋静存27年前为《陇上萍踪》做的推荐。

感谢甘肃日报和中国组织人事报同仁为本书提供的有关稿件资料。

又一个春天来到,

衷心祝愿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同事们新春快乐、如意吉祥安康!

徐 荷

2018年春节(正月初七)于北京

徐荷,笔名一禾,高级记者。中国人事报刊社、中国组织人事报原总编辑(正局级),现任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大公国际传媒学院执行院长。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