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嘉兴日报》副刊 保持地方特色 留住独有韵味

刘一洁
2018年07月24日13:4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嘉兴日报》副刊 保持地方特色 留住独有韵味

  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是每一位报人的追求,怎样在报纸中融入办报特色,形成独有的办报风格成了地方性报纸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报纸的副刊,其主要任务就是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并从侧面对读者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在新闻素材大致类似、版面风格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副刊就成了报纸的亮点所在,也是凸显报纸风格的关键所在。

  《嘉兴日报》抓住了副刊的作用,十几年来,《江南周末》作为《嘉兴日报》的特色副刊发展至今。不仅如此,嘉兴日报社还在县(市、区)新闻版中开设副刊专版。《嘉禾匠人》中讲述匠人故事,《好书有约》上推荐优秀作品,《梧桐树》里描述江南味道……《嘉兴日报》独具特色的副刊不仅受到了地方读者的喜爱,更是让江南味儿飘向了全国。

  刊登地方榜样 增强文化自信

  成功的典型最容易打动人心,最容易对人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身边的典型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们能够有地域亲切感和地域自豪感。纵览《嘉兴日报》的副刊可以发现,其内容坚持贴近实际,突出地方文化的先进性,从而引发人们的自主向好学习。

  比如《嘉兴院士》《嘉禾匠人》,通过对江南地区的院士以及卓越匠人的采写,描述他们努力奋斗的故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久前,《一柄团扇的魅惑》中对手工匠人李晶的采写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在中国,团扇文化由来已久,但是关注度却普遍较低,李晶将自己的创意思维融入传统,打破桎梏,制作出了一柄柄精美的团扇。文字的描写让人们仿佛看到精美的团扇,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走近宣扬我国文化的匠人们。不仅如此,通过报道地方匠人、团扇等极具代表的文化符号,也会激发地方读者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认同,达到文化传播、弘扬先进的积极作用,起到引导社会、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良好舆论作用。

  征集优秀文章 突出江南韵味

  每份报纸都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地方性报纸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更要牢牢抓住地方特色。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对一则消息或者一篇文章形成记忆点,大众的“痛点”也越来越难找。而家乡记忆、儿时味道则是能够击中大众内心的关键点。《嘉兴日报》开设的《梧桐树》《青草地》副刊等,征集了江南人们对儿时以及家乡的独有记忆,随着文字的描绘,将人们带到那个充满虾蟹味道的江南。

  这样的形式加深了人们对于江南的记忆,很容易在人们脑海中形成记忆点,而且,使得报纸和当地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共振的良好效果。通过文章征集,更是调动了人们对记忆描绘、内容创作的积极性,与受众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媒体融合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相比于拿起报纸仔细阅读,人们更趋向于拿起手机快速了解时事。《嘉兴日报》不仅做到了对传统的传承,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副刊《江南周末》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努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代保持同步,开通了微博和微信方便人们随时阅读。同时,新媒体的方式相较于报纸来说,能够更快地接受读者反馈,更容易完成立体的传播活动。

  就读者群而言,大都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为了和忠实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嘉兴日报》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笔友群和工作群,开展文创工作和副刊工作交流,构成了一条交流渠道。这样一来,读者在群里发表各自的见解,对报纸版面、文章提出个人的观点,有助于提升报纸的质量。同时,良好的沟通氛围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新思维,形成舆论圈,为之后的报道提供思路。

  《嘉兴日报》副刊通过创新形式与受众良好互动,构造了完整传播体系,通过讲述江南故事,在广大读者脑海中形成了独有的记忆点。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那么,《嘉兴日报》的副刊便是给广大地方性报纸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