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当舆论能力成为“时代刚需”

卢新宁
2018年07月30日17:3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时代是如此。”黑格尔两百年前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尤为贴切。

如果说,当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那么今天,从PC到移动,从微博到微信,从客户端到视频直播……借助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载体,舆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也更加强大。对党和国家来说,把握定位舆论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对媒体人而言,观察分析舆论也成为“苟日新、日日新”的职业课题。

拿到赵强的《舆论的脾气》,深感这是一部应时之作。“观媒”“察舆”本是媒体人的分内事,然而时至今日,普通人也能对中外舆论热点如数家珍。何况,舆论喜新厌旧,若只是综述人人皆知的陈年旧事,大家不免兴味索然。可喜的是,赵强此书,梳理了过去几年的舆论热点,以生动的笔墨娓娓道来,像老友夜话、饭桌聊天,同时又由浅入深,穿过“事情”、透过“舆情”,驰骋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各领域,尝试挖掘出今天中国舆论生态的本质属性,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这些本质属性,即他说的“舆论的脾气”。

把握舆论的脾气,赵强有独特的优势。他是新闻科班出身,毕业后又先后走进中宣部、求是杂志社和人民日报社的大院。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幕后到台前,审视舆论现象,亲历舆论调控,参与舆论交锋。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比一般人更能感受舆论的脉动,感悟舆论的悲喜,感怀舆论的魅力。这本书中,作者对“舆论”这个工作对象进行了冷静细致的理性思考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舆论工作的耿耿“初心”。

我们常说,舆论如过山车。这既是在说,向心力、离心力叠加交错的舆论场,方向走势瞬息万变,起承转合扑朔迷离,同时也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呼啸之中,人们往往情绪失控、身不由己,忙于随波起伏、闭眼尖叫。此时,若能穿越人声鼎沸,超越随声附和,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对于“敏感”问题没有刻意回避;对于“大众”也没有刻意讨好,始终保持着一种持中冷峻的观察视角。比如,在赵强看来,“标签化”或许是新媒体时代的“罪”,但若能洞悉人类自始至终存在节约交易成本的社会惯性,说服大家进入一个认真说理的场域,那么更容易消解标签化的负向影响力;比如,舆论是一块磨刀石,舆情可以砥砺治理,但舆论也很可能是哈哈镜,应当重视但切勿盲从。类似的思维火花随处闪烁。

立足今天的中国舆论生态,有两个命题早已不可回避:一是如何在国内舆论场做好舆论引导,二是如何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要强起来,获得与国家硬实力相匹配的舆论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刚需。这种舆论能力,既是舆论的认识水平,也是舆论的生产能力、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一般意义上,这种能力常被放在国家层面审视。但谁都不能否认,它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与具体的人上面。本书不仅针对普通大众悉心“科普”,更对需要经常与舆情交锋的媒体从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言之切切,可见作者拳拳之心。

“舆论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自古至今,由中到外。”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意味着它常有载舟覆舟的威力,也暗示着它常有冲开时代关口的滚滚势能;不仅意味着“逝者如斯夫”,我们面对和处理具体舆情的时间窗口如此有限,更是在说,我们所面对的舆论早已不是一条“内流河”,而是在时刻与世界舆论的冷暖激荡中,成为国际交流与交锋的“主航道”。今天,我们的使命是打通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通过对话交流与国际合作,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这条奔涌的“河流”,不致因国内外落差的悬殊而成为危险的“悬河”。

在本书中,赵强对“舆论安全”作了大篇幅论述,这延续了他博士论文的思考,也击中了今天中外普遍关心的焦点议题。我想,安全永远是能力的副产品,是把握规律的自然结果。钱塘江上,善于搏浪的健儿能溯迎而上,“手把红旗旗不湿”;但若是不懂潮汛的人,即使退在岸边数丈外,也可能被浪头打翻甚至卷入江中。其中进与退、攻与守、安与危的道理,不言而喻。时代大河奔涌,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仅作岸上观自是不够,看潮涨潮落,更需要看到涨落背后的引力。阅读此书,能目睹时代的伟力,回味舆论的威力,也能看到思维的活力。

(作者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本文为《舆论的脾气》一书序言)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