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从滴滴事件看热点报道 独家观点已经成为稀缺品

李雪昆
2018年09月04日13:1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从滴滴事件看热点报道

得益于网络的便利,近期,一起接着一起的热点新闻事件,吸引着公众的眼球,更搅动着社会舆论。在这些事件中,“温州滴滴事件”至今热度不减。

“从8月24日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并杀害女乘客起,关于滴滴顺风车乃至滴滴公司的批判与加强监管的诉求一直不绝于耳,在这些报道和评论中,由于各种原因,虽然也有不少触及问题的实质,但也有一些报道出现了情绪化的倾向。梳理并反思这类报道的问题,或许能够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操作方式和职业伦理有所启发。”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宣海林说道。

采访中,宣海林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温州滴滴事件”后的媒体报道中可以集中看出当前媒体新闻报道依然有待完善。

一方面,欠缺深度的调查报道。宣海林表示,这是一个所谓人人皆可成为“记者”与“评论员”的众声喧哗的时代,却又是一个信息过剩、真相匮乏、让人不知所措的时代。就像之前类似热点事件发生过后一样,网上各类信息铺天盖地,针对滴滴公司的声讨与批判填满各类媒体,但就全国媒体而言,真正看到的及时跟进的深度调查并不多,这或许与媒体调查记者的减少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就各家媒体的报道模式与内容而言,大多集中在对滴滴公司疏于日常管理、缺乏社会责任感、资本的势利性等方面,相对新颖且更具建设性的意见不多。这也再次印证了,在快餐式新闻盛行的时代,经过深度调查和整理后的独家观点已经成为稀缺品。”宣海林说道。

“温州滴滴事件”中滴滴公司的责任不可推卸,但是,事件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没有提供便捷出行的更好方式,资本疯狂逐利背后有没有监管缺失的责任等,都与此次事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宣海林看来,一些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内容的情绪化倾向需要特别警惕。

“在发表意见和评论如此便捷的情况下,搜集整理并发表情绪性的报道非常便利,也极为容易受到网络情绪的影响甚至是裹挟。”宣海林认为,在此刻,媒体责任至关重要,新闻报道应该摒弃情绪化、模式化,坚守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