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扬子晚报:莫慌,技术一时替代不了艺术

张艳
2018年09月30日08:58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莫慌,技术一时替代不了艺术

2017年初,李开复在《奇葩大会》上演讲时预测:未来10年内,人工智能将夺走我们50%的工作。那我们该咋办?李开复告诉我们:人工智能记忆力非常好,但它真的不懂什么是美,它不懂毕加索为什么是伟大的艺术家,也不懂周杰伦为什么是伟大的音乐家。所以我们要发挥我们在人文、艺术和美学方面的优势。可现在看来人文艺术领域也不保了:AI可以不懂毕加索,但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深度“学习”毕加索,然后通过“算法”生成多到无法想象的“类毕加索作品”。AI不懂周杰伦,但今年《中国好声音》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叫宿涵的24岁清华博士,他用人工智能音乐创作程序改编了周杰伦的《止战之殇》并技惊四座,也一举取得了这一季“冠军争夺者”的实力认证。但是,人类瑟瑟发抖了吗?

宿涵说AI深度学习了成千上万首歌词后可以进行“创作”,但这 “创作”需要宿涵最后的选择、取舍和改写,用他的话说:赋予它人类的温度。就是这个词:温度。这是人类所拥有的、目前AI还无法理解及拥有的东西。现场哈林对于技术在音乐上的渗透表示“有点可怕”,但周杰伦立即表示:“有我在,不要怕!”人类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交流思想,AI可以学会语法和押韵,但人类在音乐上的创作能力是不可被取代的。

高晓松去过《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的天行者庄园,《星球大战》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和细节乔治·卢卡斯坚持用手绘而减少特技。他说CG太准确了,与人类手绘之间始终存在差别,而这个差别就是breathing(呼吸)。而艺术是需要“呼吸”的。

动画大师宫崎骏也是手绘的坚守者,宫崎骏电影每一格的分镜头都由手绘完成。大量使用电脑的计算结果会使得画面有机械感,那会削弱作品的“灵魂”。

当我们在谈论艺术时我们都谈论了什么?温度、呼吸、灵魂,这些都是艺术中最值得人类坚守和信仰的东西。在照相技术发明时,人类也曾迷茫过:人像、风景、一切都已经在瞬间成像毫发毕现,还需要又慢又贵的绘画吗?事实证明:需要的。绘画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住画面信息,还有创作的灵感和唯一性,画家在创作中有情感起伏、有意外误差、有想象有激情……审美是个复杂的东西,是数据和算法无法满足的。就像如果注射一剂营养素可以提供一年甚至终身的能量,那厨师会失业吗?还是不会吧,那样的技术摧毁的不仅是整个餐饮业,还有饮食本身给予我们的快乐源泉。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