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四十年,我们纪录中国 传播中国理论中国精神

张雪娇
2018年10月10日13:5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四十年,我们纪录中国

  纪录片像镜子,也像锤子,镜子是能够反映我们的生活,锤子是要时刻敲打我们的灵魂。40年,一代代电视人用镜头记录了这个时代、记录了生活、记录了国家……

  第七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日前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举行。本届短片电影展聚焦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制作播出的优秀纪录片作品,针对这些作品举办创作交流活动、推广优秀作品创作经验,为新时期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展现社会发展历程

  本届短片电影展以“四十年,我们纪录中国”为主题。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联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纪录中国理事会共同举办了“四十年,我们纪录中国”高端访谈暨“记录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节目展评展播活动”荣誉盛典,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及一代又一代电视人的辉煌历程,推选出一批具有时代记忆的优秀作品。

  “记录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节目展评展播活动”是中国视协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据介绍,此次展播活动共征集500多部作品,从中推选出最佳作品50部、优秀作品69部、好作品近百部。其中《广府春秋Ⅰ》《我的时代和我——许渊冲》荣获纪录片(长片)最佳作品;《创新中国》《辉煌中国》等荣获纪录片(系列片)最佳作品;《〈法治天下〉春节特别节目:第三极上的承诺》荣获纪录片(短片)最佳作品;《云南一天》《大山里的慢火车》等荣获短片(非纪录类)最佳作品;《与牛对话》《父亲的胡杨树》等荣获短视频(纪录类)最佳作品;《文化记忆》《放飞梦想——清华大学青春歌会》等荣获文化类电视文艺节目最佳作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同时也涌现了一位位记录时代的优秀制作人和一部部匠心打造的优秀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的《说凤阳》到80年代的《话说长江》、90年代的标杆之作《望长城》等,再到21世纪00年代的《故宫》《大国崛起》以及10年代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人的活法》《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第三极》等等,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人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说起中国纪录片的开端,很多人都会提起刘效礼将军。1989年,刘效礼带领《望长城》剧组来到了嘉峪关。考察长城修建、变迁,以及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全片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还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很多人将它当成中国新纪录片的开端。

  访谈活动现场,《望长城》摄像元克君就这部纪录片对当下的意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意义,是一种寻找,我们始终在寻找,寻找拍摄的方法,寻找好的拍摄内容,寻找我们追求的理想。”元克君说,“在创作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寻找一些能够用更好的方法来展现这样的一个主题,同时也很庆幸,我们在生活里寻找和发现了非常感人的人物和细节,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和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样,在纪录片《迁徙的人》主创人员童宁看来,从纪录片的角度,大规模记录新中国历史上7次大迁徙,一方面是在追溯历史,另一方面是在展望未来。“用纪录片展现社会的发展,带领大家去思考、去观察,甚至有的时候去追梦,或者怀念,对现实社会来讲都是一次特别好的传承。”

  “纪录片是拍出来的,真正通过影像在讲故事。”《创新中国》主创史岩说,做这部纪录片,是试图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在当下科技领域火热的创新实践,聚焦中国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所做的很多工作,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想用一些时下最新的技术手段,推动纪录片的创新。

  传播中国理论中国精神

  本届短片电影展,设立了纪录片人大讲堂,邀请纪录片行业相关代表进行主题发言,从多个角度回顾中国纪录片40年发展历程,研讨纪录影视特有价值。

  大讲堂第一讲主讲嘉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理论文献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德龙,他以“纪实影像对革命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为主题,以近40年来我国拍摄制作的一系列理论文献片为例,讲述了纪录影像在革命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多年工作和创作经验为大家分享纪录片创作和传播实践经验。

  重大题材理论文献片在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理论纪录片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主要的代表作有《伟大的历程》《走向和谐》《中国1978》《思想的历程》《旗帜》等。“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推动伟大时代的发展,创作生产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重大题材的文献纪录片,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金德龙说道。

  近年来,广电总局大力提倡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用中国人的面貌展现国家发展进步,用中国人的奋斗故事宣传中国梦主题。现实题材作品成为这两年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亮点。现实题材纪录片,通过扎根人民,走到生活深处,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手段,赋予了纪录片更多时代气息和现代魅力。

  加强影像国际传播

  近年来,中国在影像内容创作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适合国际传播的内容在数量上逐年增加,题材也更为丰富。在内容传播和资本合作等方面,中国也正在采取诸多手段,构建起中国内容的多层次国际传播平台,并与海外机构展开丰富多彩的合作。

  如何加强影像的国际传播,让中国从影像的传播大国变成强国,并通过纪实影像的传播来配合国家对外文化战略,已成为业内亟待整理、交流和探讨的话题。

  在“纪实影像国际传播论坛”中,中国故事国际讲述、“一带一路”、国际合拍、影像译制、跨界传播等成为关键词。本次论坛梳理了近5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思路,介绍了纪实影像在中国对外传播政策中的计划、地位、作用和成绩。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国际合拍部主任张啸认为,经过40年的发展,中外合拍在纪录片层面已经相当成熟,中外合拍纪录片更是中国与国际影视合作最活跃、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领域。

  各种模式下的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形成影响力,都是进行了有效的国际传播,制作层面得到了互鉴,拍摄理念得到了互通。

  活动现场,福斯传媒集团中国区节目及制作总监王雁结合国家地理频道的实践谈道,在过去10年间,国家地理制作了超过100小时的中国主题节目,内容涵盖了人文、历史、科技、自然等多方面。国家地理希望选取一些视角独特并符合国家地理百年DNA品质的中国故事,并在未来合力围绕内容打造全产业链。“不管跨界传播如何风云变幻,最终还是要以内容为王,以内容为核心。”

  在北京新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翠花看来,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要想更好地做好国际传播,译制环节也非常重要。在她看来,纪录片对外译制需要了解对象国文化的语境,最直接的方式是与当地国家的译者进行中国纪录片的翻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