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把《一本好书》拍成“一出好戏” 感受思考的快乐

杨雯
2018年10月24日13:3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把《一本好书》拍成“一出好戏”

  演员赵立新在《一本好书》中演绎《三体》。实力文化供图

  “我是罗辑,你们是谁?是虫子?还是水滴?”10月19日,演员赵立新转发关于《一本好书》第三期《三体》宣传片的微博引发热议,随着10月22日节目在腾讯视频的率先播出,许多观众对《三体》这部科幻巨作的视觉化呈现给予很高的肯定,而电视观众即将于24日晚在江苏卫视看到这段精彩演绎。

  《三体》被称为“史上最难改编小说”,不仅由于它的体量和无数绝佳的想象构成的浩瀚世界,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对人类社会的观察以及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现状、历史的观察。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立意宏大的巨作,无不考验着《一本好书》节目的剧本改编与呈现能力,而只有深度钻研原著内容,才能在其中进行精炼和取舍。

  “我下决心要把一本好书演给大家看。”在《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看来,每本书都只限定演绎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节目进行中反复提示:只要你现在已经有了阅读原著的兴趣,就应马上离开节目去看书。我们只是抛出节目这块‘砖’,引出观众用心读好‘书’这块‘玉’。”

  大众阅读的“试衣间”

  出于“带动大众去读好书”的想法,早在《见字如面》第二季热播时,关正文就透露过,下一步计划是做一档与阅读有关的节目。不过一年时间,关正文就带着《一本好书》回到了大家的视线中。

  《一本好书》形式上最大的特色在于首创的场景式读书形式、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关正文表示,其实,这个“场景式读书”的命名最费劲,“每次想到一个新节目,总是从内容传播的实际需求出发,推演形式,很少去想这具体是一个什么类别的节目。”

  虽然连关正文都无法确定《一本好书》是不是个综艺节目,但是他认为,用特定的、夹叙夹议的方式把书的魅力呈现出一个局部,这是最主要的想法。“我们有个选题是《查令十字街84号》,里面有句台词说,我讨厌新书。现场也有演员不理解,为什么讨厌新书?后面的解释是:买新书,就像你买一件没有试穿过的衣服。我们这个节目,就是大众阅读的‘试衣间’。”

  在当今这个各类社交媒体占据了大众大部分休闲时间的时代,很多人只喜欢碎片化阅读,慢下来读书成为一种奢求。不过,关正文认为,时间碎片化,从来没有妨碍读长篇完整的东西,“老前辈讲究马上、厕上读书之类的,也是碎片时间,但读什么是关键。”所以,节目的核心诉求是向大众推荐经典好书。什么才是好书?关正文和他的团队对此非常慎重,“我们这次主要挑选的是近40年来,对人类文明进程实际有效的好书,无论新旧,关键是在当代依然有广泛的、大数量人群的阅读价值。”

  关正文感慨,迄今为止,最畅销的书也不过百万量级的读者,这与视频节目动辄上千万、上亿的受众规模没法比。“我一直相信,对好书的需求远比现在读者规模庞大,只是大家不知道,没有好的告知方式。”

  影视化编排呈现

  此次,关正文下了决心,要“将一本好书演给大家看”。可是,舞台上的表演不能算是话剧——话剧是独立作品,而《一本好书》中每本书只演一半,不追求独立价值;又不能算是影视剧——尽管为了观看方便,《一本好书》大量采用了影视剧的拍摄和调度方式。面对这样一种又有分镜又有观众的形式,最为难的是表演艺术家。“几乎每个艺术家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是按照话剧还是按照影视剧来演呢?”关正文笑言,“我就特别不讲理,说,在中间。”

  除了台前的表演,更大的难题在幕后改编——以往的名著改编会强调添加内容,让电影、电视剧本身更好看,甚至产生独立价值,而节目组的改编,强调忠实原著,让大家看到原书。

  改编首先是对原著的阐释。很多编剧对此并不适应,准确体现原著能力有局限,对曲解原著的跑偏不敏感。最后关正文只好自己动手,他也坦言:“主要是要对得起那么优秀的原著,敬畏之心自然让人压力巨大。”

  几乎所有的改编,关正文最重视的都是看到“人”,这是所有读者可以借鉴的样本。在他眼里,当下节目仍有很多问题,但努力方向非常明确,他打了个比喻:“你不能用粗粮当作细粮供应给大家,但你想想,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生产粗粮、美滋滋地吞咽粗粮,这种细粮化的尝试有多难,我们自己同样是在学习。”

  更何况节目组所选的书覆盖广泛,除了观众已经看到的《月亮与六便士》《万历十五年》《三体》等有着故事情节的书,还有《人类简史》这样的非小说题材。关正文透露:“(《人类简史》)节目的形态并不都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戏剧方式,而是论述体。我们希望为每一本好书都找到特定的视听推广方式。的确有一些好书,现在想不好、找不到好的推广方式,但会继续努力。”

  感受思考的快乐

  截至第二期,3000多名网友对《一本好书》打出9.3分的豆瓣评分,某种程度上已认可了《一本好书》的成色。对此关正文固然高兴,但最令他振奋的是很多人看完节目会感慨“真的想去读这本书了”。“节目现在的影响正在形成,还需要大家支持。我对这个节目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所选图书全是经典,内容价值极高,这是我们自己编剧无法达到的高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艺术家们大力支持,大家真的太热情、太投入了,非常辛苦,非常精彩。”关正文说,“而且有趣的是,节目播出后,跨行业反应最热烈的就是出版机构,他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一本好书》,关正文一直在文化领域深耕,更为难得的是,他始终没有重复自己,而是一直在创新。面对当前节目同质化的问题,他表示:“其实,所有节目创作的前提,就应该都是创作,是创新。同质化的现象,是把精神产品的生产当成纯粹的买卖,生产者的目标是成为经济英雄。我总觉得这违反文化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在这个领域想成为经济英雄的可能会摔得很惨,踏实做内容,没准儿还能活下来。”

  不过,做了这么多档节目,关正文一直不把这些节目叫文化节目,在他看来,所有节目都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我比较倾向于把我们的节目叫做内容价值类节目。内容价值的核心是提供新鲜认知,滋养自己的生命。这种新鲜认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思考本身就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浅娱乐就是肌肤之亲,感受和思考则更像是爱情。后者比前者快乐得多。”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