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土味视频"打动我们的,是值得铭记的生活

2018年10月25日06:48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土味视频”打动我们的,是值得铭记的生活 | 睡前聊一会儿

image.png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最近一年多,为了追赶时代,我们中年评论君也开始玩起了短视频。有一类东西,特别的吸引我。比如有一位小伙子,在亚洲最大的豪华游轮上直播自己的海员生活。这哥们小时候很穷,特别羡慕同学吃面包,但是妈妈只能给他买一些面包边来吃。一般烤制蛋糕的店里出来一些加工后剩下的这种东西,就像布头跟整块布一样,非常的便宜。所以那个时候他对于财富的想象,就是“有一天我一定会吃上面包的中心”。

  结果现在他真的物质无虞,他带着手下73个兄弟负责维护整艘船的救生设备,每天只要工作6小时,月入6万块,豪华自助餐、健身房、剧院都可以免费享受,但是却要常年飘在海上,面对无尽的孤独。因为思念妻儿,他给妻子写了十多万字的信,一年内看了两百多部电影,最后他发现,开直播是消解孤独的最好方式,每次找到卫星信号打开手机,都能感觉自己“一只脚站在了地上”。

image.png

  有人下了夜班,看到地铁站外台阶上整齐排列着的咖啡罐,感悟着城市夜归人的活力;有人直播农村收秋,金黄的颜色染遍乡间小院,炖煮新粮的大柴锅热气腾腾,一粥一饭都特有滋味;有人直播乌苏里江捕鱼的辛劳与收获,“我在好好干,你们不管干啥工作的,也好好干!”,听着特别给力,这一类东西在平台上被归类为“土味视频”。事实上,“土味”一开始在大众的口碑并不算太好。一些像吃蛇、自残、恶搞类的视频,占领了流量,虽然很多时候是网友骂出来的流量。还有一些“三俗”的东西借“土味”之名传播,夸张妆容、雷人雷语,或者打暴力色情擦边球,似乎带上“土味”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雅。很多东西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有些已经都逾越了法律边界。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整治规范,有效改变了短视频领域泥沙俱下的局面,那些包装策划的出位视频逐渐退场,而普通人展现真实生活的“土味视频”,在用户选择中渐渐浮了上来。所以说,美貌、猎奇、搞怪或许能博得一时眼球,但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活力长久。正像观察者所说,“这种生命力与生活贴得那么近,他们很少抱怨,能为搬一天砖得到的一百块钱而满足,为钓到了江里的一条大鱼而雀跃,为每个生活中的小惊喜感动。”他们在努力生活,我们不也是这样?从亿万普通人分享的多彩生活中,你能清晰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情,令人感动。

image.png

  同时,你也可以从这样的东西里看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有一个小伙子是电网工人,他的直播就是在超级高的塔上走来走去,却收获了不少无数粉丝。其实人民日报“中国道路中国梦”栏目也曾刊登过一位电网工人的文章。作者是孩子眼中的“蜘蛛侠”,一边爬高一边拉线。200多米的塔相当于80多层楼,爬上去要迈过1268级台阶。汗珠滴到铁塔的角钢上,嗞的一声就蒸发成白烟,饭菜装在保温餐盒里,夹出来瞬间凉透。看起来很酷的工作甘苦自知,但在塔顶俯视长江,会感觉它变窄了,而自己和塔上的队友却变得高大了。

image.png

  生活是平凡的,但是能够坚守平凡的人,总能找到不凡的价值。去除虚火与邪火之后,来源于生活的“土味”注定会火,而且会一直火下去。任何内容生产都试图实现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记录,二是传播。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感动我们的依然是真实的东西,是生活本身。这也是为何在直播热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愿意把流量贡献给记录者的平台,仍能保持强有力的用户黏性。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什么会被记住?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洗尽铅华。当你无意间回头,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也有某种值得深深凝视的东西。让人们看到真实的生活,体味各自的奋斗,这样的记录,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这正是:秀真我土味不土,爱生活爱觉不累。(曹鹏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