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发射成功难再是头条

杨建
2018年11月06日13:1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发射成功难再是头条

曾经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条件艰苦,而如今现代大气。

1992年8月初,我进入中国航天报社工作。

记得刚到报社的第一天,便感受到一种紧张的工作氛围,大家都在为一件大事忙碌着。“长二捆”火箭马上要发射澳大利亚B1通信卫星。前后方保持着热线联系,前方记者随时通报最新情况,后方编辑筹备着几个整版的发射报道以及一份号外。8月14日,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我和几位同事一起走上北京街头,兴奋地将澳星发射成功的号外发到行人手上。而与发射有关的航天各单位,更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庆成功。

那一年,中国航天一共有4次发射,3次成功,1次失败。

第一次去发射基地,是1994年7月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第十六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运载火箭。当火箭腾空而起,站在1000米外观看发射的我受到强烈震撼。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大地强烈的震颤,让我毕生难忘。当时只有一个感觉:航天,真是惊天动地的事业。

确实,那个年代,航天发射不仅是航天人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每次发射,报社都是全体动员,记者提前一个月便进入前方发射基地,后方编辑也紧张备战。发射成功之后,举国轰动,各大媒体几乎都是头条;胜利归来的本报记者,也受到凯旋英雄般的礼遇。

26年后的今天,航天发射已成家常便饭。报社记者几乎每个月要去发射基地三四次,每次四五天,来去匆匆,再也没人注意。而除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的发射任务外,普通的发射不仅再难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就算《中国航天报》这样的行业媒体,也经常不再当作头条新闻来处理了。航天发射已经从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事;已经从曾经轰动性的头条新闻,成为新闻大战中的普通新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是因为航天发射不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随着我国运载火箭发射频率的增加和成功率的提高,“放卫星”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

经常听采访发射的记者们念叨,现在新闻越来越难做了。套用一句话老话就是,“成功总是相似的”,要从这一次次成功的相似中找出独特的“新闻”来,确实比较难。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20多年来,我多次到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亲历了神舟六号飞船、风云二号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实践六号双星、遥感卫星五号等航天发射任务。1994年第一次采访,一颗普通的返回式卫星发射,前前后后充满激情地写了七八篇稿件;后来,发射次数越来越多,即便是重要的发射,也觉得角度难找、文章难做了。

作为一名《中国航天报》记者,我手头有一份《长征火箭发射记录表》。这份表格,记录着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2018年11月1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全部290次发射情况。

数字最能体现变化。1970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长征火箭一共进行了6次发射,平均每年不足1次;而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2018年,在离年底尚有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已经进行了30次发射。

2018年,中国航天年度发射次数达到“30+”,已没有悬念。

数据最能说明变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共发射290次,前100次发射用了整整37年,成功率为93%;第二个100次仅仅用了7年,成功率提高到98%;而即将完成的第三个100次发射,将在不足5年内完成。

运载火箭是登天的阶梯。没有火箭,航天就无从谈起。火箭发射次数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成功率越来越高。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足迹,听到的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足音。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