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

杨臻
2018年11月14日13:1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

杨臻(左)采访食品与农产品展区的参展商玛氏集团。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也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上海的主流媒体,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从进博会前期筹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报道工作。距离进博会开幕还有3个月时,中心开始逐渐加大报道的力度和深度。作为深度报道的专题记者,我们分别在进博会倒计时100天、倒计时30天和闭幕当天推出了3个新闻专题片——《向世界敞开中国机遇》《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与世界共赢繁荣未来》,构成了“进博会三部曲”。

专题:展会外找故事

与热点事件不同,主题报道其实比较难操作,因为既要见高度,又要接地气,如何做得专业又好看,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进博会要做深度报道,还要做出3集长达30分钟或15分钟的专题片,如何挖掘故事和人物是主要的难点。在拍摄前两集《向世界敞开中国机遇》和《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时,进博会还没有召开,而展馆内的前期筹备工作内容也比较有限,我们只能想办法向外拓展,寻找可供挖掘的故事。

进博会总共有七大展区,其中有一个展区比较特别,叫服务贸易展区。这个展区的参展企业涉及检测认证、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最大的特点是展品都是看不见的,但起到的作用却特别大,就像一个桥梁,沟通中外,既可以帮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帮外国的企业走进来。一定程度上来说,服务贸易展区的参展商既见证了自己在中国的发展,也见证了他们服务各个领域的客户在中国的发展。

在《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中,我们就以服务贸易展区为例,阐述世界如何共享中国发展。前期的策划过程是最重要的,我和服务贸易展区的负责人经过多次交流,分别选定了一家检测企业和一家物流企业来展开我们的故事,再通过这两家企业寻找合适的案例将专业的内容可视化。这个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由于拍摄时间紧,外企的沟通流程复杂,很多美好的设想很难在短时间内落地开花,整个9月,我基本是处于协商、争取、妥协、再想替代方案的状态中。最终,摄制组辗转厦门、上海、苏州多地,完成了案例拍摄和串联,成片于“十一”黄金周如期推出,算是实现了“深度剖析进博会对中国市场发展的意义,展现拥抱世界、拥抱开放的中国姿态”的创作愿景。

报道:日均两万步的“速度”

融媒体中心在东方卫视、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客户端推出13.5个小时的进博会直播,并派出20多路记者前往现场,跟踪各个报道点进行现场报道。作为专题记者,我要给第三集《与世界共赢繁荣未来》采制素材,也加入了日播新闻的队伍。

在《与世界共赢繁荣未来》中,主要的关注点是进博会本身,也就是主办方的筹备、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我的任务主要是在6日、7日两天,完成之前在专题片中出现的参展商的现场内容拍摄,以及进博会知识产权保障方面内容的采制。

知识产权保障是本届进博会的一大亮点,也很重要。在展会开幕之前,采访已经开始了,当时主要拍摄的是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分别发了日播电视新闻,并出了网络版短视频。进博会开幕之后,主要是跟踪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场工作,看看是否有展商来咨询、处理纠纷,以及申请展出证明等,也需要发日播短新闻、网络版短视频,并为后面的专题片储备素材。

如果只是为专题片储备素材,其实这个采制节奏还是蛮舒适的,但是要赶日播新闻,时间就立马紧张了起来。东方卫视的主新闻《东方新闻》每晚6点准时开播,记者通常需要在3点半之前写好稿、传好片,采制基本上在1点之前要结束。但是进博会的召开地——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真的是太大了,有的时候一条新闻需要涉及好几个地点,记者往往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中心在2号馆4楼,咨询点在北登录厅,展区内法院在办公楼B座,7日的整个上午,我和摄像拎着大包小包的器材,满“四叶草”跑,真的是日均不到两万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好好工作了。

这次进博会在办公楼A座设立了新闻中心,世界各地的记者可以一起办公,也可以互相学习。我们台在新闻中心设立了专门的演播室和采编办公室,每天下午1点到3点,是记者们神经高度紧张的时刻,办公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埋头写稿、编片,片子传好后,才来得及吃饭、上厕所。安全播出第一位,大家都很敬业。

进博会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上海的大事。能参与其中,见证时代,幸甚,与有荣焉。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