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京商报:隐私侵犯这事,别只让消协忙活

韩哲
2018年11月30日06:46 | 来源:北京商报
小字号
原标题:隐私侵犯这事,别只让消协忙活

  这一届中消协很行,不仅对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热点事件积极发声约谈,还亲自下场进行议题设置。

  1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指出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其中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App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在隐私政策方面,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没有隐私条款。

  基本上全军覆没。但消费者更多是“佛系”以对。一次震惊,两次惊诧,三次四次……次数多了,就只能选择呵呵。

  在这方面,互联网的带头大哥BAT“率先垂范”。年初,支付宝在用户查阅自己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引发舆论大哗。微信则惹得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大发感慨,“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的,随便看,这些问题非常大”。至于百度,更是因为李彦宏的一番“高见”而举座皆惊。他在3月26日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BAT如此,中小巨头也不“检点”。大众点评“社交大跃进”,使得用户在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会看到微信好友关注餐厅、点评景点、签到酒店的信息。同样的社交风险,也发生在滴滴顺风车和航旅纵横App的虚拟客舱功能上,都犯了众怒,前者还导致了两位女性乘客的遇害。

  中国互联网公司对个人信息的“搜集”难言规范,只不过一直以来民不举、官不究,久而久之遂成潜规则。在国外是灭顶之灾、能够掀翻Facebook的个人信息侵犯,在国内似乎就是个“小节”问题而已。

  大数据下无隐私,这可能是近年来最大的误导和“忽悠”,人毕竟是情感动物,不能简单地二进制化和二维码化。大数据时代,信息和隐私的守卫变得越来越难,边界也变得日益模糊和难以取舍。囿于信息不对称,有时候信息的失守比我们想象要严重。哪些是核心隐私,哪些是一般信息,法律尚未给出明确的规范,于是大家也只能寄希望于互联网公司的道德自觉,形成一种脆弱的平衡。毫不奇怪,这种平衡时不时就要被“破发”。而互联网平台对于个人信息、社交和流量的迷恋,有可能在商业化压力下发生异化,反噬个人。

  互联网带来了消费升级,但如果随之而来的是隐私保护降级,就难言是消费者的福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互联网公司要发财,对用户信息的收集也要“有道”。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