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那些美好而消失的网站 把傻孩子送到对岸笑着不回头

程阿花
2018年11月30日06:5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那些美好而消失的网站 把傻孩子送到对岸笑着不回头

  美丽总是像流水逝去不会转身,最老90后,这几天为了怀念“变质”的人人网,“老泪”又浸湿朋友圈。

  很神奇,我们没花多长时间玩人人网,却花了挺长时间告别人人网。好好的校园空间,被弄成了直播网红脸泛滥的奇怪地盘,学生党纷纷心灰意冷退散,然后网站就被卖掉了……这个最早名为“校内网”的未来不知会去往哪里,但是who care?你我都彻底放弃打理,这就是失去了。

  从QQ签名、QQ空间起,我们最老90后就开始紧跟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变迁,仿佛不知疲倦地,进行一场时刻抛弃昨天的接力跑。想想这些年,曾经爱过,又失去的那些美好的社交网站吧。年少无知,逮到一个能直抒胸臆的巴掌大底盘就拼命抒情,这个地方莫名其妙褪色了消失了,就换下一个地方继续声嘶力竭,反正就是要倾注所有感情和生活细节。

  我发现相较于今日的社交形态,90后早期依赖的社交网站,恰恰就因为不那么“社交”,那个时间段我们也不惦记“外向输出”,只在乎一星半点成长刻度而已。

  我刚上初中就注册过一个如今看来极其小众的博客,那时候“博客生态圈”还林立着相似的形形色色网站,每一家用户都不太多,贵在个性嘛。似乎就冲着这是一块人迹罕至的“清净地”,我不知不觉痴迷其中整整6年。

  知道我博客的朋友极少,偶尔会有一两个陌生人路过。中学的刻度都写在这儿了:考试考砸了泪奔、运动会偷拍好看的男生、无比“中二”的年终盘点和新年计划……甚至还包括同学写得好玩的考试作文,我专门把试卷借回家,一个字一个字录入进去。

  依稀记得博客的最后一篇,是上大学前最后一次老同学聚会,我们围坐在湖边,打扑克牌,故作深沉谈论到大城市读书的长远规划。

  男同学们不用博客,他们更喜欢玩MSN页面,亮点在于每个页面名字——必含英文名,“个性签名”彰显着少年壮志即时感。

  高中时候,一些“游戏向社交空间”流行,比如在开心网种满了亲儿子一样的宝贝菜,又或者QQ空间里的“浇水”或“宠物搏斗”,前后左右桌的同学,每天一上学都要先严肃“质问”彼此:“你干嘛又偷我的菜?”“你为什么偷袭我的宠物?”全班沉浸在低幼对话中,在枯燥的作业考卷里,小游戏是弱弱的点缀。

  上了大学,我们又齐刷刷迈入人人网时代。

  “明天要考试了!我爱英语,英语爱我。”“好几年没下雪的上海忽然飘雪,就在我们要考试的瞬间。”“哪位兄弟姐妹捡到我的饭卡了?学号是×××××××,请送到×号楼宿管阿姨那儿。”人人网时代,有什么鸡零狗碎的喜怒哀乐都扔到上面。

  期末考试前夜,宿舍楼层一条走廊必定是彻夜“灯火通明”,大家疯狂复习的同时,也一定忍不住手痒去摸一下手机,刷一下人人网状态。我的大学几乎是完全被包裹在它的黄金时代里,哪怕微博、微信先后涌进手机,我们都觉得人人网是如此不可替代。

  关于这个网站的故事,我们套路都是一致的:注册之初先亮明大学坐标,本专业、学院的所有好友必须都加上,然后扩散到学生会、社团,再进一步扩大为外校“同学的好友”或者“外校的大神”。

  “熟人社会”都不能言尽人人网的意义,等到毕业那一天,人人网时间轴郑重出现一条“某年某月,从某校毕业”,90后们才忽然感觉这一段大学生活不只是“我的大学”,而是“我们的大学”,整整一代人的大学!

  因为商业运作的成败,资本的选择,这几年我们偶尔怀旧一下,才意识到我们也到了告别的年龄。前年发现,我中学所用博客的网站,那些男孩的MSN页面,通通finish,一个都打不开了。

  任何一篇文字,一张照片我都没有备份,能依稀记住的只有一个“年代感”的域名,每段字体颜色错落而内容褪色的日志。“偷菜”成风的开心网,成了不知遗落在哪个年代的古董;人人网?Come on,其实未等到衰败,一波生怕日后觉得“不堪回首”的同学,毕业后就火速注销了账号。

  最后的最后,当我在办公室滔滔不绝大怀旧时,一个来实习的95后小姑娘瞪大眼睛问:“人人网是什么?”

  这时候蓦然懂得,那些陪伴过最老90后的社交网站,每个都不如曾经想象的那么不可替代,毕竟丢了哪一样,你现在的生活美好依旧。现在的你,更喜欢和依赖“外向输出”的社交模式了。原来曾经一笔一画竭尽全力记录的成长刻度,意义不在内容能否永远留下,“记录”本身才最值得怀念。

  那些年美好而又消失的网站,不就为了把我们这些傻孩子送到成长的对岸,笑着不再回头?应该谢谢你们,把快乐带给傻孩子,又把傻孩子心满意足地带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