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在大亚湾探寻“奇迹”谜底

冯学知
2018年12月18日13:3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在大亚湾探寻“奇迹”谜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成就被冠以“奇迹”之誉。究其原因,人们能够列举出种种理由。但对于我这样的“90后”而言,缺少了今昔强烈对比的体验,理解今日成就就更需要亲身探访。在大亚湾核电站的采访,便是给我上的最好一课。

  今年7月下旬,我随联合采访团到访离深圳市区约2小时车程的大亚湾核电站。对于这座初识于中学教材里的高端设施,我原以为应是戒备森严、厂房林立的神秘工业区。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依山傍海、绿荫成片、满目翠绿,更像是一个旅游度假区,让同行的记者们无不感到意外和惊喜。

  银灰色为主调的公关中心展厅是了解核电站的第一课堂,这里安放着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全景沙盘模型、核岛、常规岛及相关设备模型,还有许多科普图片、文字以及模拟机、问答机等展品。看着眼前这些模型、图片,谁能想到,30多年前的这片荒山野岭,会成为中国核电成长逆袭的摇篮。从大亚湾核电站99%的设备依靠进口,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86.7%的自主化程度,从30多年前的一穷二白到今天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第一方阵,中国核电事业的逆袭故事就像改革开放的奇迹一样,令人惊叹、着迷。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内地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内地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如今讲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当年迈出第一步时往往要下巨大决心。曾任大亚湾核电站厂长的濮继龙介绍,40年前,中央决定引进两台法国核电机组,资金是最大问题——以彼时国家外汇储备存量,倾囊而出也买不起。为了寻找出路,广东省决定采用“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模式,即向外资银行借贷、卖电给香港换取外汇、与香港合资运营。“经费来源是借贷,这在国际上是普遍的,但是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有人觉得风险太大,40亿美元的债还不了怎么办?”濮继龙回忆说,“但是最后邓小平同志还是做了决定。”

  和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一样,大亚湾核电站也曾面临过夭折的危险。1986年4月26日凌晨,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由此滋生的“恐核”情绪也波及距大亚湾50公里外的香港。关键时刻,中央领导再次一锤定音:“建核电站不能改变。”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没有改革者的务实与担当,就没有如大亚湾核电站这样一次次地成功闯关。

  当然,中国人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座核电站。历史反复启示我们,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要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包括在核电领域。为了培养中国核电技术人才,从1989年开始,中方分三批派出了115人到法国、英国培训。中国广核集团文化宣传中心主任黄晓飞告诉我们,当时一个人的学习成本大概有130万法郎,按当时金价折算,可以买到同一个成年人体重相等的黄金,因此,这批人员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号——“黄金人”。

  作为当年被派出去的“黄金人”,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卢长申回忆说,派到法国核电站现场培训,必须先考核领取法国核电站颁发的资格证书,才能作为在大亚湾核电站上岗的资格凭证。“大家怀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克服生活、语言上的各种困难,下定决心要学有所成,管理好我国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现如今,中国不但不需要再派员出国培训,反而开始为英国培养新一代核电工程师。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亚湾核电基地可以开展从主控室操纵员到换料操作员、维修技术人员,再到工程建设人才、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训,并建设了总投资达20亿元的国内核电行业最完备的培训设施,成为中国广核集团及我国核电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在一座三四层楼高的厂房内,安放有与核反应堆等比例大小的模拟训练设施,卢长申自豪地告诉我们,“核燃料操作员训练中心全世界仅有两个,一个在法国,一个就在中国的大亚湾。”

  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营和研发,大亚湾核电站不仅源源不断地为粤港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还将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出口到英国。“出口一座华龙一号核电站相当于出口200架中型商业客机,能带动中国装备制造业5400多家企业走出去。”黄晓飞说,中国核电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

  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台湾同行向我感叹:“改革开放的奇迹不是偶然,它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奇迹组成的。”我深以为然。从航天到高铁、通信,从蛇口到浦东,大大小小的发展奇迹,哪一项不是由改革者的胆识与担当、拓荒者的拼搏和坚守换来的?

  车行出园区时,我看见一对在草坪拍婚纱照的新人。回望大亚湾核电站如画的风景,这里不仅蕴藏着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谜底,也勾勒出美丽中国的蓝图。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