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传统媒体“四招”交答卷,跑出深度融合加速度

张天培
2019年01月14日17:21 |
小字号
原标题:传统媒体“四招”交答卷,跑出深度融合加速度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2018年,媒体融合走向深入。无论是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还是机器人写稿的不断应用,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关于媒介信息的认知,催生出全新的传媒业态。

有人说:“没有人能活着从手机中走出来。”这样的比喻虽然夸张,但一方面说明了传播终端向移动化过渡的主要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移动端具有大量吸引用户的精彩内容。为了适应这种移动化发展大趋势,传统媒体不断追求思路创新、探索机制体制变革、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做好进一步转型做出了值得借鉴的尝试。

传统媒体转变思路

在新格局中求变求强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年来,面对高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以及不断迭代的传播形态,传统媒体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积极探寻新思路新方法,努力解决互联网时代主力军与主阵地的问题。

在聚合平台建设方面,平台发展是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努力突破单一渠道、单一内容的限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生态系统。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成立一方面是加强党对重要舆论阵地的集中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对广播电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总台”突破 “台”的界限,成为一个包含多种媒介、多种业务的大型媒体平台,将内容、渠道、用户、服务等多种因素聚合起来,形成一种打通内部、涵盖外部的超级平台优势。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媒体逐步打造优质内容聚合平台,凝聚全社会智慧,统合全网络资源,提升生产能力,充实平台容量,通过内容产品的多样性、聚合性吸引更多的作者资源和用户资源。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社打造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正式上线。“人民号”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力图打造成为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企业、优质自媒体和个人入驻的全新内容平台,激发人民日报社在移动端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活力。新华社打造的“现场云”,继续努力为地方媒体打造内容生产平台,推出的“通讯员在线管理子系统”促进了各级各领域的通讯员与记者编辑基于同一平台、同一流程进行高效协同作业,有效壮大了内容提供者队伍,成为各地消息的汇总平台。截至2018年7月,包含中央媒体、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媒体、地方党政机关在内的2700多家机构入驻“现场云”平台,20000多名采编人员注册使用。

在开拓内容产品形式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由提供单一信息向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政务”等综合性服务转变,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产品内核,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属性,延伸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链。比如,湖北广电“长江云”提供的“新闻+政务+服务”整合服务、贵州广电打造的“互联网+智慧交通云平台”、“无线苏州”的“便民服务的掌上服务大厅”。

信息技术的成熟促使媒体边界的打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媒体必须要面对多样化需求的挑战,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更多样的角色,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占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深嵌入人们的生活中。

注重短视频传播形式

强化移动端布局

移动端快速发展带来一场全新的媒体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触方式,同时培养了新的媒体使用习惯。根据2018年11月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收听收看设备进一步向手机集中,83.4%用户首选手机,手机内容播放成为主流渠道。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媒体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移动端发布新闻信息,传播终端向移动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2018年被业界称为“短视频元年”。这一年,短视频有着不俗的表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短视频迅速崛起,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网站对年轻人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引领了社会风潮,成为移动端的主要内容阵地。同时,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了短视频新闻奖项,为推动媒体融合,鼓励生产短视频作品树立了新标杆。

为了抢占移动端阵地,传统媒体纷纷进军短视频领域。通过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激发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提升了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格局下的舆论影响力。人民日报社2018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夜归人”“晨美丽两会聊天指南”系列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引爆全网。从2018年1月起,新华社“现场云”推出“速剪”短视频业务。在现场采集的影像基础上,对优质内容进行再生产,通过精编、剪辑,打造成更加适合移动端的短视频产品。光明日报推出“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短时间实现10.4亿的到达量和1.4亿的浏览量。

传统媒体在短视频领域仍将大有可为。由于短视频这种传播形式对用户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有进一步向儿童和老人等年龄段延伸的广阔空间。同时,从2018年4月开始,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违规短视频平台进行了有效规范,采取约谈、下架、关闭等整治措施,促进了短视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成风口

创新“媒体+AI”模式

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后,人工智能开始席卷传媒产业。回望这一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以机器人写稿为代表的智能化工具逐渐在新闻的策、采、编、发全产业链铺开,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转型发展的新生力量,形成了一种“媒体+AI”的新模式。

“媒体+AI”新模式营造了新闻行业的新生态。新的生态环境下,机器人写稿、AI主播、智能编审等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最终形成一种PGC+UGC+MGC的新闻生产模式。新闻分发也将会根据知识图谱、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更加精准化、效率化。

2018年6月,人民日报社推出“创作大脑”平台,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机构和内容创作者提供智媒引擎、语音转写、数据魔方、视频搜索等创作工具,实现智能写作、智能推荐、智能分发,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新华社在智能化升级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前沿探索。首届进博会上,新华社第一次运用“现场云”与媒体大脑MAGIC进行新闻产品智能生产,通过将语音、视频、文字等内容进行智能化处理,快速高效地制作新闻产品。截至2018年11月8日,通过MAGIC智能生产平台自动生产或机器协作生产的进博会短视频超过390条,仅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视频浏览量就接近2000万。

地方主流媒体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做出了新突破和新尝试。比如,封面传媒通过机器写作、机器辅助写作、智能语音播报等一系列智能技术应用,为用户打造视、听、读、聊的全沉浸体验,重新塑造了新闻生产系统。2018年世界杯期间,其研发的小封机器人进行独立写稿、做图、做标题,共发稿件 642 篇,大大地提高了报道效率。

人工智能为媒体行业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传统媒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弯道超车”创新发展,抢占智能化时代媒体发展的先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记者从简单的新闻信息采集中解放出来,提高新闻生产力,提升新闻传播效率,创新打造媒体竞争力。

体制机制积极改革

有待取得更大突破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推动传统媒体继续转型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这一年,传统媒体在采编流程再造、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

传统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主要目的是将原有的平台、人才等优势向新媒体进行延展,通过打通各方面壁垒,一体化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传统主流媒体。“总台”组建以来,努力探索广播与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产业与事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打破原有部门壁垒,实施跨媒体、跨领域、跨专业重组,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持续产生1+1+1>3的“化学反应”。同时,按照“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发展思路,在机构设置、职能设置、资金投入方面向新媒体更加倾斜。

采编流程再造方面,经济日报进一步优化采编流程,依托全媒体中心,将传统的“一日三会”与平台多维度的技术支持充分结合,优化了包括新闻信息汇集、舆情分析预判、选题策划部署、稿件采写编发、传播效果分析反馈全过程在内的新闻生产流程。北京、山东、贵州等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融媒体中心进行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打通制作生产、传播分发、内部管理各环节,努力实现制作流程一体化、资源共享便捷化、内容产品融媒化、传播推送个性化、管理模式扁平化。

考核激励机制方面,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充分调动新闻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设立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明确新媒体激励政策。

干部人事制度方面,人民日报社积极推动各类人才全面融合,鼓励事业编制干部到社属媒体工作,有重点地选调社属媒体人才到本报采编岗位工作,推动各类专业人才交流,破除束缚人才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了全社人才的顺畅流动。

(责编:荣翌、薛贵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