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变与不变”看《报章里的改革史》

崔士鑫

2019年02月15日15:34  来源:人民网-中国报业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们从各种角度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包括各类出版物。但读到刘昆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章里的改革史》,仍然感到非常欣喜,作为一名报人,更是倍感亲切。

  重温历史对审视现实、谋划未来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的先辈强调“鉴往而知来”。西哲也有言:“历史孕育着真理,它能和时间相抗衡,把佚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而报纸,就是保存历史、探究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作为“新闻纸”的报章,记录的往往是最能反映时代观念激荡和社会变迁的典型事件与人物,凝聚历史精华,彰显时代印记。时代虽已消逝,但报章上的记录,就是时代留下的长长的影子,是历史的延长线。今天的我们,站在这条延长线上去回顾、去思考,尤其是像《文摘报》专栏“旧报新读”这样深入挖掘,就更能读懂、看清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传统报章的变与不变,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脉搏和报业发展的规律,思考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更好地谋划未来的改革发展。

  读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印在《报章里的改革史》扉页上的这句话,可以说很有情怀,也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通读全书后给人的整体感受。

  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涛汹涌,涤荡了多少固有传统、陈旧观念和僵化体制,才形成了今天聚焦发展、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四十年中,几乎每一次观念和体制上的突破,都充满着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形成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个新闻事件。《报章里的改革史》所精心撷取的“旧报”篇章,都是反映风云际会、影响深远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力作,虽然篇目不多,却极具典型性地连缀起四十年重大变化的脉络。同时与之相应的“新读”,连接起今天与昨天,又对曾经影响时代走向的新闻报道做了更为充分的解读。

  比如,反映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小岗大包干”与《莫把“开头”当“过头”》;政治变革方面的“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韩琨事件”与人才兼职及人才流动、“六安农校事件”与《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文化与意识形态变革方面的“李谷一与《乡恋》”“崔健与《一无所有》”以及朦胧诗;社会变化方面的“集市贸易存废之争”与后来颇有争议的“少年班”等等。更不用说开解放思想之风的“真理标准讨论”以及与“姓社姓资”有关的“关广梅现象”等。每一起事件的“旧报”,都让人感受到变迁的不易、变化发生的历史逻辑。这对于今天个别地方的改革停滞、个别人的思想回潮,都是很好的“清醒药”与“解毒剂”。

  当然这四十年也有不少至今未变、也不应改变的事物,比如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青年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比如屠呦呦、陈景润、王选以及蒋筑英等,他们的精神后继有人。而杨小民杀人案中媒体的作用,则让人想起聂树斌案平反的艰难。一方面,我们为记者的铁肩担道义点赞;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仍然任重道远。

  读懂传统报章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新闻媒体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报道者,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推动者。读《报章里的改革史》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媒体同样也有许多的变与不变。

  “旧报新读”,这一“旧”一“新”的文章本身变化就很大。同一事件、同一人物,标题风格迥然不同,表述方式更有差异。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与报道对象的时空间隔以及报道目的的不同,更反映了四十年间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的深刻变化。比如“旧报”描写人物,比较注重完美性,有时甚至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专门加上如何与对立面“斗争”的内容,以弥补人物斗争性的“不足”。而“新读”语言平实,更注重讲述人性化的一面,在标题制作上,也照顾到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尽管有以往时代的印记,但这些由《文摘报》精心选出的、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重大事件与人物的精品力作,在今天仍有许多传统和精神值得我们新闻人认真学习、虚心揣摩、虔敬坚持。1978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的《治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和翌日刊出的长篇通讯《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不得不让人赞叹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人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深厚的采访功力和劲道有力的笔下功夫。记者在采访中抓住了一个事关试验成败的细节:时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通过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段话得到启发,进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取得了摘下诺贝尔奖桂冠的重大科研成果。

  人们都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句话让许多新闻人引以为傲,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少新闻沉入了历史,从此便湮没无声。新闻是“易碎品”“速朽品”,是不少新闻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如果多年以后,写出的新闻作品还可以被提起、被关注、被品味,那才是一位新闻人最为欣慰和自豪的事情。通过“旧报新读”,我们可以从那些变与不变中,体味出哪些新闻承载着历史规律,哪些是历经变迁而保持不变的优良传统。

  找回报纸的价值:探索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如何摆脱困境、找回自身价值,是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民网曾与研究部一起,做了一档视频节目,最初叫《历史上今天的人民日报》,后来改名为《国家日历》。节目通过读旧报、说新闻的方式,连接历史与现实,挖掘旧报中的新闻价值,提升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虽然这档节目仅做了一年,但却是我们利用互联网直接展示和找回报纸价值的初步尝试。

  这次读到《报章里的改革史》,又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发。纸媒要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找回并凸显自身价值,也要努力平衡好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纸媒在新闻时效性上已经失去了优势,抢新闻已无可能,再想同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前互联网时代那样,不声不响刊发独家大新闻,已经越来越难。因此,纸媒的发力点应该越来越多地转向新闻的深度,见人之所未见,让更多人感受到报纸独有的内容厚重感与思想深刻性。这里的新闻,“对于读者来说,未知而欲知的事实的信息就是新闻,包括历史上的旧人旧事”。实际上,不少新媒体就是靠对旧人旧事的不同解读而风靡网络的,比如知乎、悟空问答等。这说明在信息冗余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看重看待事物的视角。

  这是一种变化,但对报纸来说,这种变化本应是报纸在内容深耕方面的优势,只是目前报纸的这一优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有所消减。现在,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报纸上的内容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关键便是看谁能生产出优质内容。所以说,媒体融合,融到深处回归内容。在新闻的众多表现方式中,文字是最简洁、最清晰、最耐人寻味和最具精神升华力的。所以,纸媒特别是党报,要利用好自身的政治资源、权威地位、专业队伍、运行机制等优势,在做好更多原创新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内容的深加工,赋予内容更多的情感、思想与知识等价值,以写历史的虔敬感书写新闻,留下更多无愧于改革开放大时代的新闻精品、历史篇章。

  (作者: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责编/魏艳华

(责编:金春妮、李秀梅)
相关专题
· 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
新闻检索:    
   热图推荐
英媒评2010年12张最佳图片英媒评2010年12张最佳图片
一夜情有益社会应鼓励?一夜情有益社会应鼓励?
盘点赵本山宋丹丹春晚那点事盘点赵本山宋丹丹春晚那点事
崔永元炮轰收视率调查不真实崔永元炮轰收视率调查不真实
   精彩新闻
·[教育]台高学历美女艺人卸妆大比拼 东莞男童莫名"午睡死"
·[教育]老师令65名同学打一学生 甘事业单位招考团体作弊
·[科技]地球会越来越冷 明年我国将发射神八等20余颗星船
·[科技]华中科大副教授因论文造假下岗 核污染村白血病多
·[娱乐]周立波迎娶富婆女友排场大 上海婚宴内场照曝光
·[娱乐]传张杰谢娜20日登记结婚 周慧敏AngelaBaby同台
·中国高铁渐吞市场 部分民航支线被迫停飞
·五粮液为“身份需求”涨价 每瓶提价50元到70元
·煤企涨价重击电企软肋 发改委强硬干预电煤谈判
·“十二五”投资3000亿安徽发力旅游产业
·农业部将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
·[教育]公私幼儿园收费将统一 3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小编推荐
·人民网老总访谈录 · 报网互动:报业开往春天的地铁
·期刊界的盛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
·第三届华赛摄影作品欣赏
·新闻人生范敬宜 · 倾听梁衡 ·  更多传媒精英
·党报的改革与发展  ·新闻院校媒体展
   传媒热图
“传奇名嘴”徐滔当官“传奇名嘴”徐滔当官
胡紫微推新节目<投资有理>胡紫微推新节目<投资有理>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