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转型方向就是适应新格局

李雪昆
2019年07月09日13:1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转型方向就是适应新格局

  在“新业态 云媒体”论坛期间,即便没能前往现场,也可以通过40余家视频平台收看论坛高清流畅的5G直播。当然,如果觉得现场过于火爆而没有座位,观众也可选择在会场外找个舒适的位置,戴上VR头盔,体验“5G+VR”直播带来的“身临其会”。这是5G元年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促使业界开始思考技术迭代所带来的巨变。

  其实,转型是技术带来的颠覆,而往哪里去转——就是要适应、要追上新的传播格局、新的传播生态。

  一方面,全新沉浸式和交互式新技术的出现提升体验,充分释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新媒体的潜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未来的主流,也是业界需要去争夺的一个主战场。或许你会觉得虚拟现实的设备价格过高、佩戴不便捷,但正因为技术的提升,云虚拟现实的出现,将成为VR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其中,华为推出的Cloud VR解决方案便将诸多虚拟现实呈现方面存在的问题置于云端逐一解决。可以看到,新的媒体时代,业界可与已经搭建的各种云服务相结合,生成云媒体后寻找自己生存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数据的尊重,本质上就是对用户的尊重,只有通过数据挖掘,才能真正发现用户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了解如何呈现用户容易接受的内容。当然,发掘需求不一定要迎合需求,但在一定基础上,可以把对用户需求进行升级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数据在采编生产资料中将释放更大价值,人机协作在机制、流程中也将带来更大的创新。还记得去年世界杯期间,新华社推出的媒体大脑“MAGIC”智能生产平台在31天里无眠无休地工作,在机器生产以及人机协同生产两种模式下,共计生产世界杯短视频达到37581条。这一数字占央视网、优酷、爱奇艺、腾讯、搜狐等五大视频网站世界杯中文短视频总产量的58.6%。平均生产用时50.7秒,最快的一条《俄罗斯2∶0领先埃及》的生产仅耗时6秒,全网实现了1.16亿播放量。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媒体离不开智能与融合,其实质是算力和算法在提升采编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然,就目前媒体发展而言,涉足短视频也是业界不容回避的话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赋予我们新闻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毕竟,一部智能手机让视频内容生产的手段更为便捷,随时随地与高效率也让原来视频制作的高门槛降低了。人们总在说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词,随着短视频风口的到来,对PUGC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符合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符合碎片化的生活状态,符合新生代用户媒体使用的偏好,是每一位涉足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在短视频探索过程中,人民视频的“X”计划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上个月人民视频“X”计划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打造的短视频平台正式上线。上线第二日正逢全国低碳日,人民视频推出《外交部记者会史上首次不扎领带 陆慷:有安排》的短视频,当天视频播放量便达249万。双方共同发起的抽奖活动,活动周期内微博转发评论和点赞数累计10万+;而人民视频联合腾讯新闻推出的“打卡我的大学”系列直播,活动共走进全国33所大学,超500万网友点击观看,场均10万+。这是主流视频平台在流量基础上的“留量”实践,其盘活资源、开拓渠道、聚合年轻用户关注焦点、紧扣时代主题的实践为业界提供了参考,增强了发展短视频的信心。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不仅体现在新技术的运用、新平台的架构,我们还应该看到,更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建设“四全媒体”,做大做强真正的“心”媒体,让报道内容入脑、入心是我们应时刻关注的。此刻,5G的到来、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推动,让媒体环境空前多元,形式在变,但最终传播的依然是内容价值。就传播规律而言,内容依然是硬核。

  我们庆幸处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因为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庆幸能够参与其中,见证并亲历新媒体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的发展历程。无论我们用何种手段推进媒体融合的建设,加快转型,拥抱新技术,我们都初心不改!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