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来自闽西土地上信仰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 吴剑锋
2019年09月17日12:5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来自闽西土地上信仰的力量

位于闽西山区的长汀县,被包裹在层层林海之中,当85年后再次回到这里,人们依然能从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感受到当年的峥嵘岁月。

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中,我们在福建长汀、宁化一路走访探寻当地和长征有关的记忆。在所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长征故事中,闽西或许并不起眼。作为当年红军长征集结的出发地之一,闽西的故事没有血战湘江的残酷,也缺少四渡赤水的惊险快意,它缺少惊心动魄的细节,但无不提示着我们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追随红军?

要知道,在长汀,有1.72万青年参加红军,平均每12个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而在宁化,长征前夕民众广泛支前,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户就有1户是军烈属……即使知道,今日一别,或许再也见不到亲人,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誓死追随?

这个问题写在长汀县中复村的各个角落。中复村是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第一村”,在村里的观寿公祠前,有一块刻着“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的石碑。1934年,红九军团从该处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而跟随他们的,是全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

距离石碑不远处,是当年的红军征兵处红军桥,桥上一道一米五左右的刻痕,是当年红军招兵的最低门槛: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长度,可以确保新兵背起枪、走上战场。当年,为了够到这条刻痕,有人往草鞋里塞纸,有人踮起脚尖,更有人干脆半夜起来,偷偷将线改矮,“骗”进红军队伍……

后人赋予了这条刻痕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的等高线。据记载,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中央主力红军中,有2.6万闽西儿女,然而,到达陕北时,这支队伍仅存2000多人,长征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儿女倒下。

勇气从何而来?中复村的红色文化讲解员钟鸣告诉我们,当地百姓向来不懂“主义”二字,但当看到穷苦百姓分到了田地,黑暗的日子有了曙光,他们便有了最朴素的信仰。“共产党和红军来了,就有活下去的希望。”钟鸣说,“人们的信仰就是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找出路。”

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为什么衣衫褴褛、屡遭失败的红军,却始终不能被打垮击败,是因为每个红军战士的心里,都有崇高的信仰。”

红军初创时期,成分来源复杂,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有从国民党军队中起义的官兵,但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农民,投身革命时并不清楚什么是信仰,却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让信仰之花逐渐生根发芽。

最终随着主力红军出发的战士们,有人将信仰变成了武装。湘江战役中,6000名闽西子弟组成的“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主力红军突围,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搏斗,几乎全部牺牲。

有人将信仰变成了罗盘。1932年参加红军的龙岩籍战士张仰,长征途中在广西左江负伤,幸得当地党组织和群众救护脱险。伤情略好些后,张仰便取道寻找部队,沿途求乞回到龙岩游击区找到党组织。“我一直在想,当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爷爷,只要尚存一息,就要找到组织。”张仰的孙子张敏说,“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而那些留下来的人们,则将信仰铭刻进土地。当我们回到长汀县红都乡的烈士碑前,讲解员赖光耀告诉我们,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疯狂报复苏区百姓,1935年春洗劫了长汀红都乡,烧杀掠抢之外,还掘开安葬着58位革命烈士遗骨的纪念墓地,损毁墓碑。在国民党军走后,当地群众含泪重新安葬烈士,并在四周种上茅草、荆棘,才使这座刻有58位先烈姓名的“中华苏维埃第一纪念碑”得以保留至今。

赖光耀也是一名红军后代,他说,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努力确定烈士身份和他们的生平事迹,为此四处奔波走访。在长汀,许多红军后人坚守祖辈的信仰,继续发扬着红色文化。

站在红土地上,望着青石碑,人们的思绪会不由自主飘到85年前。当年,从这里出走的一代人,带走了行囊和生命,却种下了信仰,至今照耀着后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