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疫情“遭遇战”:媒体公号分水岭? 

高金国
2020年02月25日07:35 |
小字号

庚子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节奏,也打乱了媒体的节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重大突发性质的战役性报道,很可能成为新媒体的一个分水岭,部分区域甚至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对多数媒体来说,这一“战役”来得太突然了。虽然武汉早在一个月前就出现了疫情,但对外界影响甚小,多数媒体该过年过年、该放假放假,没有任何预兆。“战役”是在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前后,突然打响。

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遭遇战”,谁都想不到,谁都没有防备。正因如此,媒体人素养、战斗力的差异,在这次遭遇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很多地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短短一周之内就出现了巨大变化,甚至可以称为“动荡”;媒体之间的竞争,从没有像这次“遭遇战”一样扣人心弦。

笔者写此文的时候,这次“遭遇战”只进行了一周多的时间。但结果,已经令我眼界大开,甚至有些震撼了。这样的经历,一生难得碰上几回。

随着山东出现确诊病例,传统媒体主办的各类新媒体变得十分活跃。“大众网淄博”微信公众号竟然在一天之内(1月30日)出现8篇点击量达到“10万+”的文章,其他地市级媒体公众号的点击量也相当凶猛。这样的点击量,连一些国家级媒体公号也望尘莫及。

这是疫情带给媒体的第一大变化:疫情面前,受众对“本地化信息”的需求迅速增加。国家级、省级媒体的报道,大多报道整体数字,比如“全国今天新增病例XX”“全省新增病例XX”,如果同一天的新增病例太多,将病例详情逐一展开的难度会很大,只能选择性刊登。它们选择的病例,不一定是受众身边的病例,关注度就会下降。

受众最需要的不是数字,而是身边病例的详情。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本地确诊的这名患者去过哪里,自己有没有和他“萍水相逢”过。这种贴近感、关联度,让本地媒体公众号点击量出现急剧增长,每出现一个本地病例,都会涌现数篇“10万+”。这种态势,已经和媒体公号“国家队”不相上下了。

相反,一些反应较慢的媒体公众号则在不经意间落伍。原本点击量、粉丝数量都超越对手的公众号,信息发布只晚了几分钟,点击量就有点“惨不忍睹”(当然,是和对手相比)。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没有人出来力挽狂澜,几乎可以肯定,它们的影响力会被对手反超。

以往,很多公众号为了增强影响力,经常采用举办活动的方式来吸粉,比如投票。这种办法,会带来很多“僵尸粉”“一夜粉”,有人“被迫关注”了之后,从不点击;有人投完票,等活动结束,立马取消关注。而疫情这种战役性报道,带来的粉丝往往是活跃的、可靠的,其带来的影响力提升更加显著。

这些因素,让我们不得不格外关注这类战役性报道,它大大增加了新媒体重新洗牌的可能。

从宏观上看,这次“遭遇战”影响也很大。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一步被边缘化。受疫情影响,许多都市类报纸不得不延期出版;电视、广播在播报新增病例时,需要进行口播,媒体公众号则可以直接拷贝文字,速度快得多。这种时候,竞争绝对是以秒来计算的。

曾经被很多人引以为傲的“机器算法推荐”,在这次战役性报道中,表现平平,毫无亮点可言,风头全被“靠手指转发”的微信公众号抢尽了。如果用大数据计算信息流,我相信微信的流量在春节之后会出现暴增,而“机器算法推荐”的头条号、百家号等,即便有增长,恐怕增幅也不及微信的十分之一。

这说明什么?说明关键时刻,“人脑”比“电脑”强,“人工”比“机器”好使。机器算法再精准,也无法了解每个人的感受,很难摸透每个人的心思。但人可以做到。一条消息出来,一个人会迅速做出判断,如果和自己或者身边人息息相关,他会马上转发到朋友圈,甚至分享到一些特定的微信群里。机器再怎么聪明,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机器懂技术、懂分析,但不懂人的情绪。

这次“遭遇战”尚未结束,它对新媒体的影响到底多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