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酸甜苦辣!小康路上每一步,都蕴藏新闻富矿

2020年08月14日07:21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酸甜苦辣!小康路上每一步,都蕴藏新闻富矿

编者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是今年工作的主题主线,也是新闻舆论战线担当责任、展现作为的广阔舞台。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使命、深入基层,贴近火热生活、走进群众心坎,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温暖的画面,生动呈现基层脱贫的鲜活故事,把走向全面小康的氛围搞得红红火火。采访报道中,他们也收获了感动,经受了锻炼,得到了成长。

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记者苏滨:

过上好日子的每一步,都藏着好新闻

今年全国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中,贵州占了9个。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报记者不能缺席。

春节过后,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克服疫情影响,成立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先后采写了《贵州确保打赢两场硬仗》《遵义,整体脱贫》《贵州望谟攻坚贫中之贫》等重点稿件。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地方已不再满足于摆脱贫困,还想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且干在了实处。在望谟,“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走村入户发现,院子里牲畜的粪便清扫不及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农户有时不注意收拾,穿得脏兮兮的。从村民的生活习惯到村容村貌,都成了扶贫干部接续帮扶的重点,不仅要顺利脱贫摘帽,还得让农户的日子过得更有质量。

问题在于,脱贫摘帽之后,后劲如何续上?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3月3日,正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遵义市整体脱贫。实地采访后我发现,过去被大山困住的贫困村,如今也修起了旅游公路,黔货出山有了门路,苦日子才一步一步熬出头;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茶叶、精品水果等成了当地特色产业,乡亲们增收致富跑出了加速度。

产业起来了,才能留住更多的人,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在铜仁市沿河县的茶园基地,每天都有上百人务工,其中不少都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现在不同,村里培育了产业,有了岗位,工资可能略低了些,但能照顾家里,反而多了些满足,就连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也有了缓解。

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记者苏滨(左)在贵州威宁的一处蔬菜种植基地采访贫困户。罗开全 摄

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全面小康,一线干部总是冲锋在前,竭尽所能。采访中,曾有干部表示,哪怕是凌晨1点钟接到乡亲们的电话,也得立马解决。

对党报记者而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每一步,都蕴藏着新闻富矿,需要层层挖掘。我们必须迈开步子,走村入户,积累鲜活的素材;俯下身子,倾听民声,捕捉真实的声音;沉下性子,开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讲出有深度更有温度的新闻故事。

经济日报社记者魏永刚:

参与脱贫攻坚报道,是责任也是荣幸

云南怒江州是脱贫攻坚“三区三州”之一的深度贫困地区。我沿着咆哮的怒江,一路行进,到这里的福贡、贡山等县采访脱贫。

怒江在横断山区,一到这里,就能体会到“横断”两个字的意味。高山峻岭连绵不绝,远看如巨浪翻滚,走近才发现,每一座山与山可以隔岸喊话,却难以见面。

站在山头眺望,另一个村庄近在咫尺,似乎触手可及。但是,当我们要去那里时,却需要先下到谷底,再盘山而上,一来一去,车程要走四五十分钟。

村里人告诉我们,山里的路是最近几年才修通的,修到了每个村寨,而且都是水泥路。

站在那高耸入云的山上,我们不能不感慨。怒江沿岸的怒族、傈僳族、白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沿山而居,逐水而行,散落在茫茫山林之中。许多村寨千百年来连骡马都无法到达,一副肩膀、两条腿成为人们出行的唯一依靠。他们祖祖辈辈肩扛背驮,进出大山。

如今,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翻山越岭,蜿蜒而行,到达每一个村寨。我们也是靠着这些路,才来到大山深处,见到了一个个纯朴如玉的村寨。不少寨子已经开始发展起旅游来。我们留宿在福贡县匹河乡一个叫老姆登的村子里。这里的村民郁五林就办起了民宿,接待游客。

经济日报社记者魏永刚(右)采访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村村支书。

站在这连绵的大山中,我们才更深刻地体会脱贫攻坚的艰辛,也更理解脱贫攻坚的巨大意义。

六七十年前,有一句歌词豪迈地唱道:“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今天,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才真正唤醒了沉睡的高山,彻底改变了山里的人们。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脱贫攻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以顽强意志实现的。

参与脱贫攻坚报道,就是记录这样一段历史,这是我们这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

湖北日报社农村新闻中心记者胡琼瑶:

“小事”里有大文章

从3月23日起,湖北日报社开辟“聚焦农产品走出去”专栏,以主题区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点面结合,展现中央指导组、国家部委、媒体及兄弟省份在关键时刻拉一把的大爱之举。

做好该专栏的报道,看似容易,似乎只需要报道“谁帮助湖北销售农产品”“销售了多少”等情况,其实不然。专栏的报道主题基本相同,就是为湖北农产品走出去“吆喝”,因此,报道容易给人大同小异的感觉。

如何既宣传好社会各界的大爱,又使报道出新出彩?我深刻感受到,要用透视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小事”隐含的深意。

为了帮助农产品销售,一位位来自湖北各地的县市长纷纷转换角色,走进网络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打call”。交流互动间,滞销的农产品销量喜人。

疫情之下,这一新型互联网营销方式引发空前关注。剖析现象,看到本质,给人以启示——县市长代言农产品背后是品质与信赖,不只是应急之举,也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益尝试。《湖北日报》刊发深度报道《县市长直播“带货”,带来了什么?》,用宏观视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观性的新闻现象,提升了报道的高度和内涵。

今年7月,湖北日报社农村新闻中心记者胡琼瑶(左)在湖北省宣恩县石马村采访产业扶贫。

湖北是茶叶大省,许多茶企面临销售难的困境。湖北日报社并没有简单地报道“如何销售茶叶”,而是把视野放在产业发展的角度审视现象。

湖北茶叶的销售模式以茶城批发、专营店零售为主,线上销售缺乏开拓。此次疫情给茶企一次深刻的启发,传统的营销渠道已不能顺应时代,应加快探索互联网营销新模式。《疫情难掩春茶香》《逼出来的数字化转型》等报道,让我们看到了疫情之下的另一种生存状态,报道将主题落在“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是企业变革的开始”上,具有较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围绕“农产品走出去”,带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如“疫情下农产品品牌重塑”“农业产业化转型”“如何做好一个新农人”等。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新闻中心记者马腾:

每一次脱贫攻坚采访都值得细细体会

“幸福是从奋斗里来的”,这是脱贫攻坚采访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

之所以记得如此之深,是因为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适用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也适用于所有奋斗中的年轻人。

如果缺乏斗志,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党委书记马俊林会质问你“幸福从哪里来”。这个拥有30年经商经验的老书记,用斗志和头脑为贫困群众打造起了养殖产业,树立起了脱贫攻坚志在必得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曾问前来索要低保的壮劳力:“低保能解决问题吗?能让你建好房,开小汽车吗?既然不能,那就奋斗起来,天上可不会掉馅饼”。挺起胸膛,鼓足干劲,埋头奋斗,便是马俊林教给我的人生哲理。

如果遭遇挫折,临夏州东乡县65岁老人马一吉勒的故事会告诉你,再大的挫折都敌不过一颗勇敢的心。原本就是贫困户的马一吉勒,前些年失去了二儿子,留下了还不到上小学年纪的孙子。他痛定思痛,决心不让悲剧继续延续。于是,马一吉勒申请村里的脱贫攻坚贷款,养起了肉羊。而现在,他已经有上百只存栏肉羊。我想,再大的困难,再遭遇怎样的不幸,都可以像马一吉勒克服万难,为幸福去奋斗。

如果感到迷茫,甘南州佐盖曼玛镇的脱贫故事是一剂良药。这个镇和很多贫困乡镇一样,没有成形的产业,没有在地区内屈指可数的优势。牧民们从最拿手的做起,生产牦牛奶。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不仅肉质好,牦牛奶更是数一数二的营养饮品。佐盖曼玛镇的牧民们加工酸奶,制作酥油,从身边的财富里,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如果面临取舍,甘南州的青青牧草和源源活水会告诉我们,切莫为蝇头小利,损害大局。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等重要河流的水源涵养地。下游地区的饮水安全,就靠这一片水草。发展中,甘南州考虑最多的是环境。如今的甘南州,用生态文明小康村替代了脏乱差的人畜混居式居住环境;圈养牛羊,留住了万里草原。

4月8日,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新闻中心记者马腾(左二)在临夏市折桥镇采访当地乡村旅游。

从业近三年时间,每一次脱贫攻坚采访看似枯燥,细细体会,才知是我又“上了一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国家和民族的伟业,是贫困群众的希望,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励志故事。一篇篇稿件里,流露出的勇敢与斗争,艰辛与坚持,收获与分享,正是这一项伟大事业留给我们最好的财富。

青海日报社融媒体重点报道组记者孙海玲:

真正“蹲”下去,才能“走”出好新闻

车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玛多县城,随时都能看见身着黄色外卖衣服的“玛多外卖”小哥,骑着电动摩托车活跃在县城的街道和社区。这一新生“职业”不仅为群众带去了一份方便,也为农牧民子女提供了一个就业增收的好机会。

这是4月中旬我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采访脱贫攻坚时看到的一幕,脱贫攻坚的“春风”正悄然改变着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村。

其实,这样生动的事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就业培训……随着一系列好政策、好措施的落实落地,青海72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海日报社融媒体重点报道组记者孙海玲(左)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保安镇赛加村采访第一书记尕藏本。

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能够参与到这场时代的“硬战”中,我深感荣幸,更觉肩上责任重大。

我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庆幸自己是一名记者,能够成为这场伟大战役中的一名见证者、记录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去记录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山乡巨变,去记录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幸福绽放,去记录扎根一线扶贫干部的苦辣酸甜。

其实,在记录近年来青海省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也锤炼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获得了许多感悟和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蹲”下去,才能练就强劲脚力,才能更好增强眼力、脑力、笔力,把真实而又平实的故事挖掘出来。

从业7年,这份“行走在一线”的执着,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很多贫困县、贫困村大多都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只有到基层去,到火热的一线“走”出来的好新闻,才永远不会被网络上资讯的洪流淹没。

脱贫攻坚是一份“良心”工程,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第一书记、基层干部还有脱贫光荣户,要采访他们必须把心“融进去”,才能获得“真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让稿件真实、生动,打动读者。(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网)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