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公眾號
阿裡雲公眾號
【新聞摘要】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總務省最早將在2019年秋季向通信商以外的行業開放限定地域內的無線通信服務,日本企業則計劃借此次政策放開的機會自主建立不經由通信運營商的超高速通信網,推進“智能工廠”建設。目前,日本通信電波頻段的分配對象僅限日本的通信運營商,但如今負責分配電波頻段的日本總務省已經決定,將開放工廠等特定場所提供通信服務的電波頻段。隨著5G商用的到來,這種特定地域內的通信服務則可以構成“地域版5G”。(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在公共移動通信網絡升級5G之前,在特定區域和行業應用5G技術並沒有什麼問題,比如,中國的電力系統、油田、鐵路乃至衛星發射場等都有自己的網絡,並不接入公眾使用的網絡。在這些特定區域和行業裡先採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將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對產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說在日本,NEC就計劃利用5G網絡快速從工廠內的傳感器收集信息,實現對制造工序的實時自動控制,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在4G網絡下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新聞摘要】 在舊金山舉辦的Google Cloud Next 19大會上,谷歌雲CEO Thomas Kurian正式向外界發布了混合雲開放平台Anthos和Athos Migrate測試版以及無服務器計算平台Cloud Run及其測試版,同時宣布到2020年,谷歌雲將會把雲服務擴展到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現已經與7家主流開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力支持開源技術平台。此外,谷歌CEO Sundar Pichai宣布,2019年谷歌建設數據中心的計劃不會改變,這些數據中心使用的鋼鐵量足夠建造20座埃菲爾鐵塔。(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谷歌雲CEO Thomas Kurian自上任之后,就在全力向外界展示谷歌雲的“商業水平”,將這家雲服務商塑造成一個既有技術能力,又有商業能力的公司。同時,Thomas Kurian通過新產品、新計劃的發布,表明谷歌雲擁有充足資源和合作伙伴生態系統,無論客戶身在何處,都可以使用他們想要的技術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正如Moor Insights&Strategy總裁兼首席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所說的,雖然他“很喜歡遍地的客戶LOGO”,但是他更希望了解“谷歌雲的財務細節、更深度的客戶服務細節以及谷歌雲在各個行業的規模”,換句話說,谷歌雲還沒能証明自己的“商業水平”。
【新聞摘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數字廣告業務,將向多年由谷歌與Facebook控制的超過60%的市場發起挑戰。該報道援引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分析表示,到2020年底,亞馬遜將成為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搜索廣告服務商,搜索廣告收入將超過50億美元,屆時微軟將位於第三位。雖然這一廣告收入與谷歌的442億仍相去甚遠,但亞馬遜的增長速度還是可以實現對谷歌的“虎口奪食”,將后者的市場份額從78%拉低至71%。(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正如報道所說,在北美市場,亞馬遜建立起的廣告業務,在投資回報率上高於谷歌,且可以搭配其電商平台來更好的賣貨,這讓更多公司,特別是消費與零售類企業更願意將廣告費付給亞馬遜。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亞馬遜擁有大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也可以獲得實時的購買數據,通過亞馬遜的廣告插件,廣告主可以直接獲得消費者瀏覽的“貨架”信息,因此在亞馬遜上進行廣告投放可以有更好的投資回報率。但還應當看到亞馬遜背后的努力:長期以來,亞馬遜在廣告數據業務化上做了很多努力,在DSP平台AAP(Amazon Ad Platform),以及APS(Amazon Publisher Services)的建設上投入巨大,亞馬遜不僅僅關注於“一切業務數據化”,更關注“一切數據業務化”,將數據轉化為業務服務平台提供給自己的客戶。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消息,NASA已經選擇與SpaceX進行合作,幫助其首次嘗試偏轉一顆小行星。這個雙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將於2021年6月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這個項目的任務就是借助一顆人造衛星撞擊Didymos雙行星系統中那顆較小的小行星,並且使其偏離軌道。據NASA稱,這就像是一種擊球練習,但是其中的風險仍然很高。如果撞擊失敗,NASA的“撞擊器”就會脫離軌道,如果撞擊成功將會獲得關鍵的數據,幫助NASA為真正的小行星撞擊做好提前部署工作。(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拍攝”時間長達兩年,“沖洗”也同步進行了兩年:射電望遠鏡不能直接“看到”黑洞,但它們將收集大量關於黑洞的數據信息,用數據向科學家們描述出黑洞的樣子。在觀測結束之后,各個站點收集的數據被匯集到兩個數據中心,在那裡超級計算機通過回放硬盤記錄的數據,在補償無線電波抵達不同望遠鏡的時間差后將所有數據集成並進行校准分析,從而產生一個關於黑洞高分辨率影像。這一過程中有兩個關鍵:1、通過原子鐘的准確時間相連, 各地的研究團隊們通過收集上萬千兆字節的數據來定位光線,從而精准確認拍攝的圖片的邊界﹔2、開發一種既可以找到最合理圖像,又能使圖像符合望遠鏡所測量信息的算法,也即“補丁優先化連續高分辨率圖像再現算法”。基於這兩個“金剛鑽”,EHT計劃的科學家們利用“地球尺寸的拼圖游戲+原子鐘的時間相連” 成就了這次“甜甜圈”的世紀觀測。這同時也是一次“平台協作+算法加持+算力支撐”的典型示范。
【新聞摘要】 據美國媒體報道,五角大樓表示,亞馬遜和微軟進入最后決賽,爭奪美國國防部總額100億美元的雲服務合同。此聲明將甲骨文和IBM從競標中剔除。美國防部女發言人艾麗薩•史密斯(Elissa Smith)表示,隻有亞馬遜和微軟符合美國防部JEDI(Joint Enterprise Defense Infrastructure,聯合企業國防基礎設施雲)雲項目的“最低要求”。亞馬遜和微軟一直被認為是競標的領跑者,部分原因是2家公司通過了更高水准的政府安全審查。據此前美國媒體披露,美國國防部的JEDI項目,將作為美國全球各軍種的主要數據存儲庫使用。(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甲骨文和IBM的離場與亞馬遜與微軟的入圍,可以看做是“IT雲”與“原生雲”之間較量中后者的一次勝利,與許多傳統IT供應商進入雲計算市場是為了“不被時代落下”不同,亞馬遜、阿裡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建立雲服務更多是“組織能力、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溢出,而微軟則通過上下貫通的企業戰略在雲計算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隨著企業、政府等大型客戶對雲服務的理解加深,“IT雲”和“原生雲”的優劣會更加明顯,更為關鍵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雲服務水平的高低與雲服務商背后自身業務峰值水平有很大關系,這是甲骨文、IBM等傳統IT供應商難以獲得的優勢。
【新聞摘要】 根據區塊鏈權威媒體 CoinDesk 報道,汽車巨頭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寶馬(BMW)等多家傳統大型車廠,正共組聯盟致力於發展區塊鏈技術,作為彼此共享自動駕駛汽車數據的方式。若其計劃成功,目前在無人車競賽中屈居下風的傳統車廠或許能夠追趕自駕裡程排名遙遙領先的 Waymo。自駕裡程數據是各家無人車公司發展技術最重要的依據,也是判斷其技術進展的最關鍵的指標之一。根據加州車輛管理局(DMV)今年 2 月發布的 2018 年自駕車報告,Waymo 在一年間於加州完成了 130 萬英裡自駕測試,穩坐龍頭,其次為通用汽車 Cruise 部門,測試裡程為 44.8 萬英裡。(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為了推動各家公司打破數據壁壘,開放有價值數據,讓自動駕駛車輛能更快上路,雷諾、寶馬、福特、通用等汽車行業組成“移動開放區塊鏈計劃聯盟”,該聯盟於去年成立,負責協調汽車行業整體分布式賬本技術(包括區塊鏈整體技術)的發展。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消化大量的數據,以便能學習如何在不同地點和場景中駕駛,但與Waymo相比,其它汽車供應商的實際道路測試裡程遠遠不足以支撐其業務發展,因此各家共享數據是一個現實選擇。但在過去,由於數據的珍貴性以及隱私問題,汽車供應商之間共享數據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區塊鏈技術卻能夠讓這一想法成真,它能創造一個規則明確的環境,並且能了解誰分享了哪些數據。
【新聞摘要】 據國內媒體報道,日前,廣東省人民醫院與廣東高州市人民醫院完成全國首例AI+5G手術,成功為心臟病患者“補心”。手術期間的AI技術是由曾靠“貪心算法”成功追回被搶車的聖母大學計算機系終身副教授史弋宇團隊提供。這次手術也是AI在臨床上的一次落地應用。在手術前,醫生使用自主研發的全自動AI去噪以及建模軟件,一鍵完成建模,自動生成3D打印機可識別的3D數字心臟模型(STL格式),直接用來打印出實體1:1心臟模型以支持術前方案制定。高州市人民醫院醫生進行心臟腔鏡手術過程中,在相隔近400公裡外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專家通過觀看大屏幕上5G傳輸的實時超高清手術畫面,對高州市的手術進行遠程指導。(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AI與5G的結合,在這一次手術中產生了極強的時空壓縮效果。通過5G,讓遠程醫療成為現實。通過AI,讓術前模型設計從數小時縮短到2分鐘之內,這一次心臟手術的成功實踐,不僅僅拯救了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証明了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特別是臨床手術)領域已經可以落地實踐。這對經濟不發達及偏遠地區的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為了進行國內首個AI+5G手術,史弋宇團隊籌備時間長達一年,如此之長的准備時間與當前整體環境發展仍然滯后有很大關系,換句話說,這一領域需要有更多勇於創新的人才加入。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NASA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究出一種可變形機翼,這種機翼採用輕量級的晶格框架,能夠根據空氣動力自動改變形狀,能夠讓飛機飛行更加節能。研究團隊在《智能材料與結構》雜志上發表的論文中解釋了他們是如何重新設計機翼的,這種機翼的新結構是輕量級的晶格框架,由成千上萬個重復的、類似火柴棍的小三角形支柱組成,表面覆蓋著一層輕薄聚合物。此外,組成晶格框架的材料是中空的,不到橡膠密度的千分之一,質地極輕。(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輕量的可變形機翼引發了人們對理想飛機外形的思考。有了這項技術,我們或許能夠擺脫傳統飛機設計,當然,在萬米高空看到機翼形狀發生變化還存在於理論之中,目前的研究距離該飛機商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此外,這種研究成果還具有重新設計其他結構的潛力,比如風力渦輪機的翼狀葉片。與此同時,這種可變形機翼的出現也對未來新產品設計帶來啟發:將新材料與結構創新結合,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聞摘要】 據媒體報道,台積電內部肩負 5 nm 任務的“關鍵 18 廠”(Fab 18)的人事安排已經確定,其中,廠長由曾任台積電中科 15 廠的廠長劉曉強擔任,而兩位副廠長是由曾任職南科 14 廠的楊懷德和林俞谷出任。這意味著台積電Fab 18繼宣布進入試產流程之后,又一項重要工作得到落實,2020年進入量產的計劃目前一切順利。此外,根據供應鏈透露,Fab 18搬入機台設備的速度,幾乎是以“平均每 1.5 小時搬入一台”在進行,台積電幾乎傾全公司之力在推動 5 nm 晶圓廠進入生產狀態。(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在5nm競賽中,台積電相比老對手三星和英特爾更加積極,意圖借助全球首座5nm晶圓廠正式投產在5nm時代獲得新的競爭優勢,以彌補其在過去幾年業務上出現的屢次失誤和停產所造成的損失。新建工廠不是台積電的唯一競爭策略,該公司已經在開放創新平台 OIP(Open Innovation Platform)下推出 5 nm 設計架構的完整版本,目標是鎖定 5G 和人工智能領域,並與 EDA 大廠和硅知識產權從業者通過多種芯片測試載具合作,開發並完成設計架構的驗証,包括技術檔案、制程設計套件、工具、參考流程以及硅知識產權。
【新聞摘要】 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發表文章表示,相對於傳統的標准預測方法,人工智能預測人類的過早死更加精確。研究團隊負責人諾丁漢大學流行病學和數據科學助理教授 Stephen Weng表示,研究團隊使用了新的計算機風險預測模型,將人口統計因素、生物因素、臨床和生活方式納入了評估當中,甚至考慮了人們每天對水果、蔬菜和肉類的消耗。在將預測結果與來自國家統計局、英國癌症登記以及醫院事件記錄數據比照后發現,相較於不夠准確的簡單基於年齡和性別的Cox回歸模型,機器學習系統最高能夠提高 10.1%的精確率。(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這次研究是第一次採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死亡這類復雜因素的研究,雖然准確率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和道德隱憂:研究團隊承認,機器學習技術仍存在限制,比如黑盒子問題,也就是深度學習的決策過程不易解釋,人們隻能看到數據輸入與決策輸出,但內中詳情卻無從知曉,這會讓醫生、患者以及監管部門心存顧慮。因此,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尤其是醫療健康、教育等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多,開展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也變得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