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被產業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莫言的“被產業化”

陳  原

2012年11月06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莫言的故鄉山東高密擬投資6.7億元,弘揚紅高粱文化﹔莫言作品的影視改編權正處於激烈爭奪之中,他的簽約公司還在預備上市﹔莫言研究會的理事成了商家搶手的位置﹔曾經授予他文憑的文學院以獲諾獎為號召,提高了知名度、生源的擴大據稱也在意料之中﹔莫言數年前創作的一部電視劇劇本手稿,有人出價120萬元﹔即將出版的《莫言文集》,預計印刷上百萬冊,估計總額大約有7億多元﹔以莫言名字為品牌的各種商品也在積極開發中,等等,等等。

  一時間,莫言的名字與文化產業、甚至與資本市場聯系起來,而且升值的前景似乎指日可待,盡管這未必是他的本意,但“被產業化”,或者“被想象中的產業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因一個人獲獎而引發的產業化欲望可否持久,不得而知。不過,一個作家可以引來如此之多又如此飢渴的商業眼光,產業鏈條在許多商家和非商家的設計中還能一再延伸,衍生產品還被各方不斷深入開掘,附加值效應正在持續產生,在促進文化產業化的今天,確實值得深思。

  從莫言的“被產業化”中,不難發現,文化的產業化是多少人的夢想。大到一個門類,小到一個人、一部作品,都可以開發出無限的商機,形成一條產業鏈,帶出一批衍生產品,而且與資本市場挂鉤,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盡管莫言的被產業化還處於設計、想象的階段,憧憬的成分更多一些,但在正閱讀甚或尚未閱讀文學本身的時候,先去考慮文學以外的效益,這表明文化的產業化誘惑正在超越文化自身。

  近些年,文化的產業化是社會熱門的話題,如何形成完整的影視產品產業鏈,如何開發舞台的衍生產品,如何催生旅游業更多的附加值,如何打造音樂產業,如何擴大動漫的升值空間,都是人們苦心思索的問題,種種理論探索、各類思考文章源源不斷,在實踐中也創造出可觀的業績。但是,真正能夠理出頭緒,在國際市場或者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的依然極其有限。

  關鍵在於,很多人的文化產業化設計是三分鐘熱度,缺少可持續性﹔想象的成分太多,可操作性不足﹔文化產品的原創性匱乏,而包裝卻被過度重視﹔一哄而上、扎堆的比較盛行,獨創的較少。

  無論莫言能否“被產業化”,其文學意義是第一位的,獲獎是因為文學,沒獲獎前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也來自文學,其他方面,包括形象、學歷、經歷、家世,還真沒有值得“被產業化”的地方。這也告訴我們,人們對文化產業的關注,首先是文化作品本身帶來的效應,沒有優秀的文化作品,哪來發達的文化產業?所以,無論我們出自什麼目的關注莫言,都要先關注他的文學,讀懂他的作品,由他的文學價值來判斷其社會含義、商業利益。脫離莫言的文學而去開發莫言,放大莫言,對莫言不公平,對莫言的文學不公平,對其是否可以“被產業化”也會失去准確的判斷力,直至導入歧途。

  文化的產業化不是一時的熱鬧,除了作品外,還需要精確的分析、智慧的策劃、持久的推進,或許,多年以后,我們會醒悟,莫言文學的產業價值最后依然隻在版權和銷售,也就是文學作品本身的出版利潤上,其他都是過眼煙雲,因為莫言之前獲諾獎的文學家還有許許多多,從他們身上獲取前車之鑒,是產業化思考的基本態度。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