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傳承革命老區精神的法治實踐
“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情懷”(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上世紀4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一位名叫馬錫五的法官,開創了“深入實地、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判結合、便利人民訴訟”的工作法。作為人民司法的象征,70多年間,“馬錫五審判方式”不斷得到繼承和發揚,並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勃勃生機。
不久前,記者來到甘肅慶陽,這裡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發源地。1943年4月13日,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在此建立,馬錫五為第一任庭長。
走進慶陽市西峰區人民法院,記者見到了剛參加完庭審的人民陪審員沈彥雄。“這是一起故意傷害案,我和法官一起開庭。我問了被告人3個問題,想確定他揮刀傷人的動機。”沈彥雄說。
歷史有時很相似。70多年前,馬錫五在審理案件時,聽取群眾對案件事實認定的意見,這在當年轟動一時,后來還被改編為評劇《劉巧兒》,廣為流傳。這種發揚司法民主的做法,在今天已經發展為“人民陪審制”。目前,慶陽法院正按照最高法要求實施“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在陪審員數量增長的同時優化結構,提升陪審質量。
調解,被譽為“東方一枝花”,是人民司法的一大創新。馬錫五很善於做群眾工作,他把調解和審判結合起來,促成了許多矛盾糾紛的化解。
“馬錫五所倡導的‘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等工作法已經成為一門藝術,在慶陽的法官中傳承。據不完全統計,慶陽中院45%的民商事案件、基層法院75%以上的案件都是法官深入基層調解處理的。法官多下鄉,群眾就可以少跑路、少花錢、少受累。”慶陽中院院長任爾昕說。
如果說,巡回就地調解方便了群眾,那麼,院長親自審案則拉近了法院與群眾的距離。2014年10月17日,慶陽中院院長和轄區內9位基層法院院長同時走上各自法庭的審判席,親自擔任審判長審理案件。
“許多院長曾經都是業務能手,但是多年來忙於行政事務,離審判一線遠了,習慣了通過聽匯報來定案子。十八屆四中全會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就是要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 任爾昕說,慶陽中院要求各院院長、副院長每年擔任審判長審理案件不得少於20件,使院長審案逐漸制度化、常態化,讓更多“一把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執法辦案這一法院工作的主業上來。
與馬錫五當年“三根板凳一張桌”搭起來的法庭不同的是,今天的人民法院多了許多現代化的高科技裝備。去年10月17日,慶陽全市10位法院院長主審的案件全部通過互聯網視頻直播,公眾坐在家裡便可“旁聽”案件。另外,慶陽中院投資200余萬元為全市法院裝配網上庭審直播系統,今后40%的案件將進行網上庭審直播。這一全新的“陽光審判”模式在西北地區尚屬首例。
現代科技信息手段發揮著以公開倒逼公正的同時,正改造著法院傳統工作模式。
慶陽中院民一庭法官吳帥之告訴記者:“現在,法官上班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翻案卷,而是打開電腦,登錄數字法院業務應用系統,查看有無開庭安排,有無需要審批和閱讀的文書材料,有無超審限預警提示。有時,還要通過遠程視頻接訪系統,接待遠在幾百公裡外的當事人。”
信息化建設方便了當事人訴訟,也提高了法院管理效率,慶陽全市法院兩年來法定審限內結案率達100%﹔網上公布裁判文書量名列全省第一﹔2014年上半年,審判質效評估綜合指數名列全省第一。
2014年12月4日,在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慶陽中院法官集體收看了反映陝甘寧邊區人民司法的電影《黃克功案件》,並在馬錫五雕塑廣場庄嚴宣誓。
“時代在變,司法的形式在變,但我們黨在陝甘寧邊區留下的優良傳統沒有變,人民司法的情懷沒有變。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發揚革命老區精神,繼承‘馬錫五審判方式’,堅持為民司法、公正司法、廉潔司法,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任爾昕說。
記者手記
如果有人問,“司法的目標是什麼?”除了依法、獨立和公正,中國的答案裡,恐怕少不了“為民”二字。為民,是中國司法的鮮明特征,它根植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司法數十年的實踐,也適應了中國社會特有的法治土壤。從土炕上調解民間糾紛,到數字化法庭裡定紛止爭﹔從田野中調查案件真相,到遠程視頻接待案件當事人﹔從馬背上送達開庭傳票,到網上公布案件信息、裁判文書……70多年來,手段在變、形式在變、載體在變,但人民司法的為民情懷始終沒有改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按下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快進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為民司法、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就能不斷積累司法公信,贏得人民群眾更大的信賴。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4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