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一度電、一條能源路(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第一棒 |
第二棒 |
第三棒 |
第四棒 |
雲南昭通,溪洛渡水電站,金沙江翡翠色的水面之下,一滴水的穩定溫度是13攝氏度,發一度電需要2立方米多一點的水。
廣東珠海,長隆海洋世界裡的瀕危動物白鯨愉快地來回游弋,它們不能忍受停電,正如人們不能忍受它們從地球上消失﹔澳門,臨近傍晚,大三巴牌坊附近華燈初上,一個背著孩子的老人安靜地注視著燈光,祖國大陸已經為澳門供電超過30年。——這其中,有來自金沙江的那一滴水,與江水奔流而下生產的那一度電。
從金沙水拍到白鯨游弋 一場接力賽
從一滴水到一度電,是一場橫跨東西部的接力賽。
第一棒在川滇交界處的向家壩和溪洛渡。這分別是洪文浩參與建設的第三個和第四個大型水電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那天,他卸下了溪洛渡建設部主任的重擔﹔而在他身后,4000多名一線建設者仍在為這個大壩不懈奮斗。
第二棒在1000公裡之外的廣州。從西部水電站發出的電,被轉換成80萬伏的高壓直流電,送到廣東穗東換流站。在這個全世界第一個正負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的換流站,站長何潤華和他手下20個兄弟,無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時刻盯緊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一座穗東站,半個五羊城”,這裡如果出了大故障,半個廣州城都會變黑。為這,他早已有深度“強迫症”,習慣了什麼事都說“你再確認一下”。
第三棒在三小時車程外的珠海。這裡的琴韻變電站,擔負著同時向珠海和澳門輸電的重任,直接面對工業和生活用戶,電纜馬虎不得。輸電電纜二班的老班長盧志華,從兒子周歲那年開始巡視珠海到澳門的電纜,這一晃,兒子今年已經20歲了,電纜從未出過差錯。
第四棒在一步之遙的澳門。從1984年至今,祖國大陸已經向這裡累計輸送電能240億千瓦時﹔如今,來自西部的水能,在這裡擊出了回響。
金沙水拍雲崖暖。接力棒上的每一個人,都說自己“壓力山大”,但正因有了這場接力賽,用電家庭與工廠的光明與溫暖才有了保障。
從500米之深到無人機之高 一群創新人
外界也許很少知道溪洛渡和向家壩,但它們分別是中國第二大和第三大水電站,兩個水電站加起來,發電量相當於三峽水電站。
而穗東換流站,則有著多達32項世界之最。世界之最的榮耀背后,是世界最艱難的問題。而人的創新,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不二法門。
溪洛渡大壩有200多米高,高度排世界第三。隱藏在地下的部分更深,溪洛渡水電站大壩壩段已升至高程500米,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地下工程。盡管難度大,但這裡的智能大壩早已實現精細化管控,確保未來的質量同樣穩定,“向歷史負責”。
目前,全世界的70萬千瓦以上水輪發電機總共84台,向家壩和溪洛渡就有26台,佔到了近1/3。在向家壩,80萬千瓦的世界最大水輪發電機已全部實現國產。
過去幾十年,盧志華他們從步行、自行車到汽車,兢兢業業地巡視著電纜。但2013年開始,一幫“85后”小伙子從淘寶上買來無人機,經過改裝,非常輕鬆地操縱著手裡的遙控儀,就把線路運行狀況看得一清二楚。如今,這裡有了大到跟直升機無異、小到隻有幾斤重的一系列無人機,工作看起來頗有些像“打游戲”。一場雨后,29歲的梁建明,操縱著時速90公裡的無人機,在地上的顯示屏裡,一公裡之內的電纜盡收眼底。
從西部到東部 一部共贏曲
“西電東送”,如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一條貨真價實的“能源路”,東西部共贏成為常態。
去年,廣東電網成為全國首個負荷破9000萬千瓦的省級電網,總用電量甚至超過英國﹔在這其中,來自西部輸送的電量達到157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
向家壩緊挨著雲南水富縣,“水富”,顧名思義,因水而富。然而在向家壩和溪洛渡建設之前,金沙江畔四川和雲南的這幾個縣,最大特點卻是“窮”。溪洛渡所在的雲南永善縣,幾年間,當地財政收入翻了幾番,真正地享受到了因水而富。
從西到東,電翻越崇山峻嶺、大江大水,一路奔流不息。在這條路上,扎根深山十幾年的建設者,日夜不休維護輸電的運營者,騎自行車和玩無人機的巡檢者,一路接力不止。
為了這條線,溪洛渡許多人在地下500米隻能呼吸鼓風機吹進來的風,何潤華們最擔心打雷下雨,盧志華們最擔心電纜絕緣層出現問題。而他們的日日夜夜裡,最擔心的其實是同一件事,那就是這度電不能及時送到。
幾十年來與家人聚少離多的洪文浩,坦言他還有點不太習慣回歸正常。這幾年,向家壩和溪洛渡招來了不少大學生,穗東換流站和琴韻變電站也滿是年輕的面孔,這條能源路上的接力賽,正與中國水電的發展一並提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