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春晚難辦央視迎難而上 "掌聲記錄儀"能有多大用?

孫  仲
2015年01月28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央視羊年春晚發布消息:春晚語言類節目第一次審查在央視老台址如期舉行,共有包括相聲、小品在內的8個節目參加了審查。令人好奇的是,此次語言類節目一審,總導演哈文首次採用了“掌聲記錄儀”來選審節目。

  採用“掌聲記錄儀”來選審節目,這在春晚歷史上確實是第一次。但我以為,此舉縱然是第一次,也算不上創新,我們不必抱以太大期望。

  首先,“掌聲記錄儀”只是運用於節目選審,而電視觀眾是感受不到的。對於春晚劇組選審節目來說,“掌聲記錄儀”或許確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通過監測現場觀眾在自然放鬆狀態下對各個節目的鼓掌情況、笑聲分貝等數據,對現場觀眾在各個時點的反應進行記錄,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從而真正選出“笑點”多、“笑果”好的節目。再比如,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找出某個節目的薄弱之處,然后進行修改、強化,達到精益求精、錦上添花的目的。

  但是,這種作用又是有限的。畢竟,它只是改變了以往單純由人來選審節目的做法,增加了對現場觀眾反響情況的數據分析而已。這樣確實能把真正好的節目選出來,卻未必能保証選出來的就是好節目。換句話說,如果參選節目中沒有好節目,你的選審手段再高明,測評機制再科學,恐怕也無濟於事。相反,隻要節目真正好,不管是你怎麼去選審,它都會脫穎而出,並最終受到觀眾歡迎。趙本山最初上春晚一波三折,終究還是靠《相親》這個小品一炮而紅,不就是很好的例証嗎?

  其次,春晚真正需要的創新,還是創作本身,而不是節目的產生方式或過程。春晚的模式僵化,內容乏味,語言類節目不盡如人意……這些才是迫切需要創新的。怎麼去創新,得根據觀眾需求及當下流行趨勢而定。如果不能在創作上放開手腳,而隻在怎麼選節目上動腦筋,恐怕很難推出真正令觀眾滿意的節目。歸根到底,真正好的節目是“演”出來的,而不是“選”出來的。

  實際上,春晚近些年來在選節目或選演員上,還是採取了不少新措施的,諸如舉辦“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之類的選拔活動,面向基層征集節目等等。但效果,卻不是特別的理想。一方面,很多普通(尤其是草根)演員有幸被選中后,往往不能表演體現自我特色的節目,而是被動地參與到相關組合節目中,黯然失色﹔另一方面,即便有些節目得以在春晚演出,也因為先前在選拔時已為廣大觀眾所熟知,沒有了新鮮感。如果春晚劇組能組織精干人員專門進行創作——包括語言類節目、歌舞類節目等等,沒准能多推出一些好節目。僅從語言類節目來說吧,現在各地出現了不少專門從事喜劇表演的團體或組織,而且影響都不小,如果春晚劇組與這些團體或組織切實合作,把他們邀請進創作隊伍,應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晚愈發難辦,央視方面也在迎難而上,包括取消總導演競聘制、邀請馮小剛這個“外人”擔任總導演等,都表明已在嘗試轉變、革新。具體到這一屆,哈文第三次擔任春晚總導演以后,先后採取多項新舉措,更讓人感受到央視方面在辦好春晚上的誠意和付出。但是,一切努力的效果如何,完全要等春晚正式播出后由觀眾去評價。過程,已然不重要,結果,才是觀眾最關心的。所以說,對於春晚這一次破例採用“掌聲記錄儀”來選審節目,我們在表示支持的同時,也不能過於樂觀,還是靜等結果吧。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