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影和真人秀“閃婚”有何不可?

史興慶
2015年02月06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電影《奔跑吧,兄弟》制作周期短,演員隻拍了6天,可謂是和電視真人秀的一次“閃婚”。但這“婚禮”挺熱鬧,捧場的觀眾多,院線和電視台這倆“親家”都賺了錢。對於電影和電視這次跨界“秀恩愛”,說什麼的都有——“對電影是種侮辱”、“騙錢大爛片”、“交了狗屎運”等——好一通“放鞭炮”。

  持批評觀點的人大致可分三類:一是電影的“親朋好友”,擔心這“孩子”出事兒﹔二是看熱鬧、湊熱鬧、唯恐電影圈不亂的﹔當然,還有羨慕嫉妒恨的,就見不得新生事物有個好。對不愛電影的人,不必多說。對愛電影的人,其實也不必多慮:不就是閃了個婚嗎?何況是兩廂情願的“自由戀愛”,不違法、不缺德,有何不可?再者影視本是一家子。

  這年頭騙子多,但不能說真人秀大電影《奔跑吧,兄弟》,以及以前的《爸爸去哪兒》是在騙錢。若真是騙錢,一天兩天就露餡了、就沒人去看了,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別低估觀眾的智商。

  至於是不是爛片,得看用什麼標准衡量。電影是什麼?是藝術品,也是商品,電影的功能在於審美,也在於娛樂,同時,電影還是一種媒介,是一種工具。如果拿藝術片的標准來卡商業片,就容易覺得“濫片當道”﹔反過來,拿商業片的票房來衡量藝術片,其實也有很多是賠錢的“二貨”,不是嗎?

  當然,藝術性強、賺錢多的電影也有,但不多,那是電影的“理想態”。目前,無論國際趨勢還是國內大勢,電影都在走向分眾化、專業化﹔所謂雅俗共賞、老少通吃、寓教於樂、寓樂於教、藝術商業雙豐收——這要求,對某個單片也許能做到,但對電影整體而言卻不現實,如果都能那樣,還搞什麼電影分級制啊?所以目前不必急於苛求。

  至於說《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兒》進了電影的門,是“對電影的侮辱”,令人想到有些婆婆向看不順眼的小媳婦撂的狠話——“你就不配進我家門”。其實,何必呢,《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兒》礙傳統電影啥事了?就拿《爸爸去哪兒》來說,這一年來,危害傳統電影了嗎?沒有吧,你看傳統電影該得獎的得獎了、該大賣的大賣了、該沒人看的還是沒人看啊。難道給傳統電影造成了看不見的內傷?或者像癌細胞一樣潛伏著伺機發作?不至於吧。

  俗話說得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電影像大海一樣開放包容,顯然比緊守自己那三十畝魚塘更可取。其實,不論是“爸爸”、“兄弟”跨界,還是作家跨界當導演,如果各行各業的一些精英都能進到電影圈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眾人拾柴火焰高,那咱們“東方龍”何懼“好萊虎”?何況,你不想讓人家跨界進門,人家就進不來了嗎?

  退一步講,即便這兩部真人秀電影,對年產量上千部的傳統電影有沖擊,那也沒什麼大不了。咱國產電影百年來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啊,遠的不說,上世紀90年代,電視給電影極大沖擊,加之盜版碟泛濫、電影創作遠離普通觀眾等原因,好些電影院一度門可羅雀,甚至改成了歌舞廳、台球室,國產電影不照樣活過來了?現在,怎麼電影跟電視閃個婚就讓人“焦慮”成這樣?國產電影是嚇大的嗎?還是抑郁了?

  別光看著人家跨界而來大把大把地賺錢,其實,人家是“自帶干糧”過來的,沒搶傳統電影的蛋糕——人家把自己的電視觀眾拉到電影院裡來了,還給電影長了人氣、壯大了觀眾隊伍呢。所以與其急著罵殺,不如想一想,為什麼電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拍成大電影能這麼火?其實,像電影《飢餓游戲》一樣,“游戲”加“真人秀”的內容模式,是國產電影所欠缺的——所以這兩次“閃婚”,人家都給傳統電影送了“創意”大禮,就看你怎麼用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